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刊物全文
    探索与争鸣. 2023(8): 1-180.
  • 刊物全文
    探索与争鸣. 2023(9): 1-180.
  • 刊物全文
    探索与争鸣. 2023(7): 1-180.
  • 刊物全文
    探索与争鸣. 2023(5): 1-180.
  • 学术争鸣
    陈亮, 程金华
    探索与争鸣. 2023(8): 59-72.

    “江歌案”的民事判决揭示了“道德导入司法”的可能性,但其采用的导入方法仍待检视。从实然角度而言,既有的司法实践主要通过“转译”方法实现道德导入,即当法官意识到个案的法律判断与道德判断存在冲突时,其会遵从道德判断的指向而修正法律判断之发现,并对修正后的法律判断加以证立,使得道德判断可被社会公众间接地接受。但是,“道德转译”具有明显的内隐性特征,可能出现法官专断的风险,有必要进行外显化改造,为转译下的司法裁判提供公开阐释的场所。从应然角度而言,理想的司法裁判需依据“议论”方法进行道德导入:一是道德判断应在社会场景下完成“生成性议论”;二是道德判断要在法庭场域内展开“司法化议论”。在此意义上,基于法律议论的程序规范便是“道德导入司法”的制度化装置,其可补强道德判断在司法场域下的“合理可接受性”,进而为个案裁判的规范效果与社会效果提供调适契机。

  • 学术争鸣
    沃耘
    探索与争鸣. 2023(8): 73-82.
    将见义勇为入法是《民法典》回应社会公众现实关切、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与理念的重要举措。从具体的实践来看,“江歌案”等典型案例的裁判结果映射出当下司法实践中存在见义勇为的制度目标达成度不高的问题。同时,从研究现状来看,学界对见义勇为的认定亦存在较大分歧。从根源上来看,这是由于我国民法领域诸多概念和制度在进行本土化转换时并未考虑相应的历史基础。应该看到,《民法典》语境下的见义勇为与西方制度中的“好撒玛利亚人法”及“救助义务”等在内涵与外延上均存在本质差别。我国见义勇为的法律内涵要突出对“义”“勇”的强调,充分考虑这一概念的历史语境与当代文化语境,抽象提炼其细节性规则,完善对见义勇为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机制,形成彰显中国特色的见义勇为的本土化规则体系。
  • 社会与文明
    路阳, 张敦福
    探索与争鸣. 2023(8): 109-119.
    意义贫困是个体在主导意义系统中的工具性意义与价值性意义连接发生断裂所致。由于当代青年在成家立业、出人头地的主导意义系统中面临工具性意义压力过重,以及在价值多元冲击下价值性意义存在一定偏移,青年在学校、职场、家庭生活中经常遭遇意义贫困,线上线下社会流动性的加大,他者状态和自身境遇的对比,又会进一步强化相对意义贫困。为纾解这一难题,青年往往借助次属意义系统的集体仪式来建构和传递社会意义,“进淄赶烤”就是青年追求意义体验的集体仪式。青年通过烧烤建构和传递着快乐、人情味的积极意义,但因难以在主导意义系统中建立工具性和价值性的良性连接,加之资本裹挟下网红热点层出不穷,青年在热点切换中无法真正纾解意义贫困。
  • 本期目录
    探索与争鸣. 2023(7): 2-3.
  • 本期目录
    探索与争鸣. 2023(9): 2-3.
  • 刊物全文
    探索与争鸣. 2024(1): 1-180.
  • 学术争鸣
    司晓
    探索与争鸣. 2023(5): 79-86.

    以ChatGPT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著作权领域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并对当前的著作权制度带来一系列颠覆性挑战,这些挑战集中于著作权法“只保护自然人创作”的前提假设、“思想表达二分法”的制度基石、“授权许可模式”的适用可能、“接触 + 实质性相似”的侵权标准,以及“避风港制度”的规制范畴等方面。从创作行为、规制主体、保护客体、权利范畴、侵权判定以及平台治理等层面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既有著作权制度已难以有效回应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底层冲击,未来的著作权法要进行彻底改革;而具体应当如何变革,则有待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进一步观察和论证。

  • 刊物全文
    探索与争鸣. 2023(6): 1-180.
  • 圆桌会议
    景跃进, 杨开峰, 余潇枫, 金伯中, 任勇, 王朝霞, 马高峰
    探索与争鸣. 2023(8): 4-29.
  • 技术与文明
    顾楚丹, 杨发祥
    探索与争鸣. 2023(5): 87-99.

    算法的实践性包含算法的“物质—能动性”、算法关联行动者的使用文化和算法实践的后果三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考察“数字灵工”的算法实践可以发现,推荐算法具有数据依赖性、平台化和个性化特征,差异化的推荐列表展现的算法能动性,勾勒出以算法主导的内容可见性管理逻辑。“数字灵工”通过多元的算法知识来源和跨平台的媒介使用,形成了不同模式的算法感受和行动策略,揭示出用户与算法之间的互动逻辑。算法实践带来的主体不确定性后果及其对算法建构的影响,体现了算法与使用者之间的相互建构。算法实践的“互构性”为迈向算法的多维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 刊物全文
    探索与争鸣. 2023(10): 1-180.
  • 技术与文明
    蓝江
    探索与争鸣. 2023(6): 110-119.

    在今天的许多研究和讨论中,数字资本主义以及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被神话化和拜物教化。然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要求我们揭露其中的神话。借助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我们可以揭示隐藏在绚丽数字外表下的资本主义生产逻辑。这个逻辑构成了我们对数字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我们发现了一般数据,这是理解数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一般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数字神话的奥秘所在,它实际上是资本通过一般数据来控制大量外溢到全世界的生产部门的工具。正是这一工具塑造了当今数字资本主义的神话帝国。然而,在这个神话背后仍然是马克思曾揭露过的资本的魔法。

  • 本刊特稿
    高放
    探索与争鸣. 2023(5): 39-44.

    全球化是全球众人关注的重大课题。全球化与现代化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载体逐步发展起来的。1917 年十月革命胜利至 1991 年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全球化两种模式对峙和对抗的格局。1991 年苏联解体后,全球化呈现出五个新特点。第一,以信息化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更加全方位、加速度地迅猛发展。第二,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更加明显地从传统的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发展到了社会资本主义的新阶段。第三,出现了反全球化的逆流。第四,中国自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和平崛起,内政和外交都在摆脱、超越传统的苏联模式,探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五,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或世界主题。未来全球化的趋势将是科技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两大主流的交汇更加密切,更富成效。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太空化、宇宙化是比全球化更加远大、更具吸引力的新千年远景。

  • 本期目录
    探索与争鸣. 2023(8): 2-3.
  • 本期目录
    探索与争鸣. 2023(10): 2-3.
  • 本期目录
    探索与争鸣. 2023(5): 2-3.
  • 刊物全文
    探索与争鸣. 2024(2): 1-180.
  • 本刊特稿
    郝铁川
    探索与争鸣. 2023(8): 30-3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基础上的共同富裕,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同富裕。前者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公平富裕,按照各尽所能、能者先富原则,使人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竞争。二是公正富裕,按照先富帮后富原则,通过实施并完善所得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缩小社会成员贫富差距;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农民、盘活农村集体所有制,缩小城乡之间贫富差距;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落后地区政策支持力度,缩小地区之间贫富差距;通过创造更多中高收入就业岗位、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三是公益富裕,按照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原则,通过建立鼓励捐赠行为的多种制度等,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同时可考虑将征收环境税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个举措。就三者的关系而言,公平富裕是公正富裕的基础,公平富裕和公正富裕共同推动公益富裕,公益富裕是对公平富裕和公正富裕的有效补充。
  • 本刊特稿
    吴高辉, 岳经纶
    探索与争鸣. 2023(8): 39-58.
    世界现代化进程呈现出贫困现象全球化与反贫困目标欧美化的悖论,在现代性危机中去认识该悖论的产生原理,是贫困治理与社会政策学的基础性问题。从世界贫困史视野来看,贫困与反贫困的观念与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从个体文明与地方化到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从前现代世界到近代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工业化与帝国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工人阶级激进主义运动等因素作用下,反贫困从穷人道德的污名化取向转向社会经济问题治理取向;“国家”逐步取代宗教慈善以及家庭、社区、行会等,承担起反贫困全球化的主要责任,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了福利模式。进入当代世界,尽管反结构性贫困成为全球共识,但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顺利实现西方式现代工业化目标,反而沦为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附庸。深刻反思当代世界的贫困根源及反贫困实践依据,认真总结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理念、经验与模式,有助于真正推动第三世界具有主体性的反贫困理论建设与实践进程。
  • 人文
    夏伟
    探索与争鸣. 2023(6): 149-160.

    钱锺书何以能在 1942 年沦陷于日寇铁蹄下的上海辣斐德路亭子间里坚持完成其学术里程碑《谈艺录》,原因有三:一是早年受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启发,他认定古典诗歌研究是值得托付并必须坚守的人生志趣(即基本自我自由诗心);二是因开朗性情,他热衷于表演、表现其才华与研究成果(即基本自我讲台情结);三是如柏格森所言任何基本自我总会受到外界困境挑战,而获得幸福与自由的唯一方式是在困境下坚守自我,钱锺书接连在蓝田国师与辣斐德路亭子间遭遇困境,但在个人坚强与友人建议的双重作用下,他转而将研究与表演欲专注到笔砚间,完成了角色蜕变,终达成个人学术的首个巅峰。

  • 社会与文明
    姚靓, 王一方
    探索与争鸣. 2023(8): 131-138.
    随着氯喹和滴滴涕(DDT)的推广应用,以 WHO 的领导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 20世纪中叶开展了“全球根除疟疾运动”。然而,该运动在发展中国家遭遇了一系列困难并以失败告终。发展中国家出现抗药性疟疾,背后存在一系列经济社会治理根源。“全球根除疟疾运动”的失败,揭示了技术与社会文化治理的互嵌以及技术主义的弊端。通过比较西方国家在抗疟运动中的失败和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功,可以发现技术使用在地化的重要性。公共卫生治理实践在注重技术突破的同时,应该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统筹兼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持续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圆桌会议
    汪行福, 邱锡鹏, 陈云松, 杜骏飞, 严锋, 王峰, 刘云杉, 朱鸿军, 王金林, 余南平
    探索与争鸣. 2023(5): 4-38.
  • 社会与文明
    王文, 刘锦涛
    探索与争鸣. 2023(7): 118-131.

    实现碳中和已成为21世纪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举措与国际政治的中心议题。应对气候变化对国际政治规则的影响,在碳中和下呈现出由生产转型到国力升级再到秩序变迁的演化路径——碳排放增量空间约束迫使资源利用与生产方式发生转变,使大国的综合国力依赖于运用碳排放空间的能力和效率。碳中和主导的国力升级加快了气候治理国际共识的达成,进而带动了贸易、金融、能源等领域博弈规则的“脱碳化”趋势,进一步引发国际秩序的变迁和重塑,并反映为碳中和下的综合国力差距、气候应对效率差异、气候责任划分争议等多重矛盾。根据这一演化路径,气候话语权将成为大国话语权的核心。面对气候治理格局的复杂性,作为大国博弈重要参与者的中国,应在碳中和带来的国际挑战和竞争中挖掘生产活动的转型机遇,重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探索中国特色低碳发展路径。

  • 知识生产与治理变革
    朱政德
    探索与争鸣. 2024(2): 25-43.

    “万物皆媒”驱动数字基础设施孵化泛在的人-技共生环境,数字技术强势干预人伦日用,使有关智慧存废的超人类主义勃兴,其代表思潮认定与数字技术彻底共生的数字原住民/移民会进化为智慧递增的种族,余者因失“智”而沦为“数字难民”。该论断因循西方心理与认知科学的智慧属性论,杂糅社会达标主义、技术决定论,罔顾数字难民的复杂成因。据此,回归源自中国语境的智慧过程论或是一种反思路径。数字难民是与数字技术共生但未把现实挑战转化成智慧过程的人,与之相反则是不同程度的“数智者”。以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这例人-技共生环境中的典型挑战为背景,筛选郑州三个住区展开比较,发现人-技专性拟互利共生使人长期陷入替代性适应进而坐失智慧过程;处于人-技中性共生的人凭借单位隐形在场落实类智慧过程,较大程度彰显“数智者”特征;人-技兼性互利共生使人凭借补偿性演化落实智慧过程,充分彰显“数智者”特征。不同程度的“数智者”存在共性,即建成比任何基础设施更具基础性的情感基础设施,它们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感“仁爱”接合,摄智归仁,由此扬弃技术的家长制权威,实现“数智”转向。

  • 本刊特稿
    刘昌明, 赵敏
    探索与争鸣. 2023(7): 30-41.
    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新部落主义指出了部落化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超越个体主义的部落式共同体的结成、非理性的联系纽带和一体化社会的解构。而当前全球化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部落化特征与态势。西方从再国家化的单边主义行动方式转向结成联盟性的部落,成员忠诚于部落而排外。以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和价值观等为主要形式的非理性联系纽带在结成部落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世界各领域部落化的演进趋势逐步导致全球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格局被解构。全球化的新部落主义转向是西方因应世界百年变局对内政策调整、对外护持霸权的自救行为所致,而各种社会思潮又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在客观上固化和加剧了大国竞争格局、倒逼区域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并在阈限期中孕育着全球化的新模式。
  • 圆桌会议
    樊浩
    探索与争鸣. 2023(6): 5-8.
  • 学术争鸣
    陈亮, 叶明裕
    探索与争鸣. 2023(5): 57-68.

    申素平、吴楠从合法性和最佳性的视角审视了校外培训执法模式的痛点,为校外培训治理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方案。但校外培训的善治格局不仅需要发挥执法模式的“抑恶”效能,更需要社会参与的协同共治模式迸发出“扬善”能量,从而形塑校外培训治理的社会契约。协同共治模式以共同价值、共同责任、共同参与为主要特征,有助于化解执法模式的监管困局,促成以人为本的高位价值目标,孕育共同体默会的责任自觉,迸发多主体参与的治理合力。据此,形塑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共同价值追求,驱动共同体深入明晰并肩负起共同责任,激活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共治合力,将成为助力校外培训协同共治模式全效落实的必要之举。

  • 论坛
    周淑真, 崔金鹏, 高民政, 曾峻, 周建勇, 赵大朋, 束赟
    探索与争鸣. 2023(7): 52-79.
  • 学术争鸣
    黄盈盈
    探索与争鸣. 2023(7): 88-95.
    从当下的性 / 别事件出发,可以将事件背后的社会问题和分析路径加以双向问题化。相比于既有从暴力、性别角度切入的分析,把“性”拉回核心框架,在文化建构论视角下,重新追问女性之“性”的身体缘何成为网络暴力等公共事件的话语爆炸中心,是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在对近现代中西比较视角下的女性之“性”及其变迁历程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当下中国社会的性 / 别议题所呈现出来的杂糅特点,以及现实与话语间张力凸显、分析路径困于“结构—自主”“危险—快乐”的二元对立,且不断滑向“危险”的性 / 别论述的变化趋势。对此,应回归日常生活批判与重构的可能策略与战术,以促进更为公正且不失弹性与亲密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世界的建构。
  • 社会与文明
    邵六益
    探索与争鸣. 2023(9): 134-143.
    近年来,支持单身女性生育权的声音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这种观点指出,支持单身女性生育权不仅有助于女性权利的保护,而且有助于将生育从婚姻和家庭中独立出来,缓解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单身女性生育权的提倡者试图从人权的角度理解生育,却忽视了生育权背后带有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单身女性生育权有着多重面孔,既有经典意义上的独身女性的生育权,也有较少被关注到的作为已婚男性伴侣的单身女性的生育权。一旦单身女性生育权成为社会共识,不仅会对子女权利造成侵害,也可能使得生育从一种普遍人权异化为部分女性的特权,从而将女性推向更大的内卷之中,伤害女性权利并且最终影响国家生育率,无助于缓解当前的人口压力。个人权利与家庭稳定同为重要的法律价值,家庭作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应该成为讨论婚姻与家庭议题时的基本共识,超越家庭的单身女性生育权应当慎行。
  • 学术争鸣
    王俊秀, 云庆
    探索与争鸣. 2023(7): 80-87.

    网络因具备了消解暴力者“冲突性紧张”的条件,从而导致网络暴力易发。对此,可以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等社会心态的核心内容层面对网络暴力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其中,信息简化使事实标签化、身份区隔使不同群体观念对立、部分主体为获取流量而误导网民,是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会认知机制;因与分享者观念冲突而导致情绪倒错,网络的情绪聚集使得负向情绪相互感染,是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会情绪机制;网络去抑制效应下的“道德假期”及施暴者假借道德名义肆意审判和惩罚,是网络暴力发生的社会价值观机制。基于此,应从网络使用者个体、互联网平台、媒体和社会协同治理的角度,探索网络暴力治理的基本路径。

  • 社会与文明
    刘志阳, 陆亮亮
    探索与争鸣. 2023(7): 145-155.

    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是我国城乡经济融合和社会结构转型的全新课题,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现有文献大多忽略了返乡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未能全面深入揭示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内在机制并提出整体性对策。有别于早期农民工叶落归根式的“代际性”返乡活动和乡村贤达基于慈善帮扶目的的“扶贫式”返乡创业,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是一场以弥合城乡差距为主要使命并致力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创业活动,整体呈现出规模更加庞大、主体更加多元、过程更加易变、结果更具不确定性等特征。破解新时代劳动力返乡创业“返不了”“不愿返”“干不好”“留不住”难题,应着力从城乡关系重塑、创业主体激活、创业载体完善、创业环境优化四个子系统入手,构建持续推进劳动力返乡创业的“新格局—新农人—新产业—新乡村”系统性治理框架,相关政策须着眼于返乡创业主体人力资本开发的顶层设计,更加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大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机制保障。

  • 社会与文明
    叶淑兰
    探索与争鸣. 2023(8): 96-108.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之间存在的形象鸿沟是指国家形象主客体对该国形象的认知、评价与情感方面的鸿沟,这在数字化驱动的形象政治时代具有扩大化趋势。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的生成具有权力、文化与心理三个层面的动力。在权力层面,形象鸿沟的生成受到国家间权力博弈、西方霸权主义的驱动,在文化层面受到跨文化差异、文明冲突的影响,在心理层面受到集体自尊、集体情结以及心理认知误区的驱动。理解与超越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国家形象设计、管理、沟通与修复,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主体反思意识,建立稳固而富有弹性的国家主体形象。

  • 圆桌会议
    陈龙, 张柠, 邓建国, 胡翼青, 王鑫, 周计武, 张艳
    探索与争鸣. 2023(7): 4-29.
  • 学术争鸣
    杨泽波
    探索与争鸣. 2023(6): 84-90.

    性恶心善说是近年来针对荀子人性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诠释。这种诠释于性恶心善两端似都有可商榷之处。以物质欲望本身的特点为恶,还是以物质欲望无限度发展的结果为恶,这是关于性恶需要讨论的问题。缺乏仁性的有力支撑,单靠智性的认知之心唱独角戏,能否保障心必然为善,这是关于心善需要讨论的问题。而是否有必要将《不苟》确定为荀子晚期作品,立荀子晚年定论说,以证明荀子晚年有向思孟回归的迹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孟荀会通的问题,同样有待进一步讨论。

  • 圆桌会议
    周晓虹
    探索与争鸣. 2023(6):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