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全景扫描丨“蔡元培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会议


全景扫描 · 编者按

  “蔡元培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他为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科学事业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学界泰斗、人师楷模”。2018年是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为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2018年1月7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静安区宣传部共同主办了“蔡元培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会上,北京、上海的多位知名学者围绕“民族复兴思想”、“文化复兴思想”、“教育洞见”等议题开展多学科、多视野探讨,取得丰硕的成果。 


开幕致辞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解超指出,研究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贡献的时候要和他的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和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之下中华民族的弱势和蔡元培的情怀紧密结合起来。蔡元培先生在上海最后一处住所也位于静安,静安区相关部门和社会学界相关团队主动对接,开展了学术研讨,体现了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通过与蔡元培民族复兴思想、文化复兴思想、教育洞见等议题开展多学科、多视野探讨,有利于进一步追根溯源,充分展示蔡元培先生一生的伟大理想。并进一步强调了学术创新需要互动交流,更加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探讨,以形成多学科、多维度的理论力量。

  中共静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大明表示,蔡元培不仅是静安的文化名片,更是上海在新时代挖掘人文底蕴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打造上海文化品牌,静安应该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作为,希望听取更多专家和学者的建议。 


文化复兴与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

  蔡元培先生是现代大学体制的奠基者和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的先行者。与会专家从各自专业角度论证蔡元培先生推动文化复兴的功绩,强调当下大学应在营建大楼、聘请大师之外,注重营造学术环境,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蔡建国教授认为,现代社会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必然性。他从蔡元培先生以顽强的毅力学习多种外国语言切入,指出其在学术研究上反对专制和片面性,在东西文化的冲突中主张兼容中西,反对全面西化和全盘国粹,提倡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融合,同时提出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要根据中国文化建设的需要进行取舍,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以科学的方法对待固有文化,重申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的精神发展新文化的主张。
  上海师范大学夏乃儒教授对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思想作了深入探讨,指出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容纳古今中西,在比较中淘汰旧文化、融入新文化,在保留国粹的同时引入西方文化,构筑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同时分析了蔡元培先生融合中西文化的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崔志海研究员就蔡元培先生在推动中国现代文化事业上所做的贡献作了论述,认为蔡元培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和科学救国论的倡导者,倾向于通过思想文化的革新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在推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关键作用。他通过梳理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的经历,指出其对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奠定作用,并解析文化建设和转型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教授从平等观念切入,指出蔡元培先生倡导自由发表、平等对话的办学理念,有利于养成好的学术生态,以蔡元培先生海纳百川的办学方式指明当下“大学之谓大,不是有大楼,是因为有大师”这一说法的局限性。应该在聘请专家发展薄弱学科的基础上,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大学不仅为学生授课之所,而是建设师生研究学术的共同体。通过自由讨论,培养认识主体的平等意识与自由选择的能力,从而达到维护学术共同体团结以及社会团结的目的。 


民族复兴与社会秩序的确立

  上海师范大学蔡志栋副教授对蔡元培先生主张的民族复兴道路作了探讨,指出蔡元培先生的思想中其实包含了三个领域:首先,蔡元培先生的民族主义思想深受孙中山影响,基本倾向是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主张民族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侵略,其民族主义具有与进化论思想、民权主义、中和主义、世界主义相联系的特点。其次,蔡元培先生对自由主义的理解不只限于个人主义,而是群己兼顾,提倡团体自由,其自由观与民族、国家等团体利益相联系。第三,蔡元培先生高度赞扬共产主义思想中的平等维度,即打破旧的社会组织以成立平等的环境,在自由与平等两项价值之间蔡元培先生更倾向于后者。
  上海师范大学张自慧教授围绕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展开论述,指出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兼顾人的个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确立国民现代人格,蕴含诸多教育卓见,认为蔡元培先生对传统伦理有独立思考,坚守儒家“义务论”的道德观,由个人之私德而进于国民之公义,其《中学修身教科书》的基础正是儒家思想的内圣外王之道,是传统文化实现现代性转化的典范。
  上海社科院叶舟副研究员对通常被忽视的史料加以梳理,关注蔡元培先生与常州人的关系,分析其交际网络,为蔡元培研究以及晚清到近代中国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线索。

  复旦大学章清教授在主旨演讲中阐述了蔡元培先生在清季民国时期对思想界的影响。首先,在社会转型时代,蔡元培先生通过新型的制度传媒,包括报章、学会、学校这样的架构发挥他的卓越影响,这些架构的组织,正是合群意识的体现,其交际网络亦是由此搭建。其次,蔡元培先生强调要让学术构成社会的中心,延续读书人在社会中的位置,让学术事业的开展得到延续,通过审视中国社会的变迁,勾画出蔡元培先生所处时代思想界的结构与变化的节奏。 

蔡元培研究的现实意义

  上海社科院熊月之研究员认为,上海对蔡元培意义特殊,可从知识结构变化、教育文化事业起步、人脉建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其一,蔡元培原为传统读书人,在上海接触了大量西学书籍后转变为具备西学素养的现代知识分子,思想、行事方式、教育理念都发生巨大变化。其二,上海是其西式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起步地,在南洋公学、爱国学社任教的经历,为以后的北大改革积累经验。其三,上海对于蔡元培人脉的建立有重要意义,他在上海从事的教育实践与推动国民教育的经历,为其教育、科学、政治活动打下深厚的基础。
  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华东师大哲学系陈卫平教授认为,蔡元培先生集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传统文化现代研究的组织者于一身,主持了新思想、新文化传播的平台,把近代以来关于思想观念的变革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建立了现代学术的探索,使新文化运动开始真正深入到学术领域,落实到学术体系的建立上。他指出,作为知识分子的典范,蔡元培先生将传统儒家的家国情怀转变为知识分子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蔡元培先生一生致力于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文化。他的著名观点广为人知: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而事实上,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还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有海纳百川的气魄。这与蔡元培关于大学的理念是一致的: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在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举办“蔡元培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既是对蔡元培先生的致敬,也是对其学术理念与治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此次研讨会涵盖了历史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与会专家在浓厚的问题意识下探讨切磋,在多学科视野中展开对话与互动,为营造新时代良好的学术氛围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