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论坛

平瑶

南开大学(300071

摘要:说唱艺术在清末发展至鼎盛,它穿透城乡、阶层、国籍、性别的隔阂,得到几乎是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开辟出一种自由平等、反秩序的文化空间。说唱艺术参与者以曲犯禁,与执法者持续博弈以取得宽阔自由的生存活动空间;同时以松散集会或行会的形式自发组织,维护权益、解决纠纷、自娱自助,有较高的自治水平。民国中期,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剧变,在战乱、饥荒、管制、“改良”、暴力、舆论等的多方冲击下,说唱艺术渐渐走向衰落。本文将考察说唱艺术在清末民初的繁盛状况、组织方式和发展轨迹,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展现说唱艺术在历史转折期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和调试、抗争与承担。 

关键词:说唱,曲艺,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公共空间

   

“清代是说唱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它专属的时代”[ii]。清末弹词、评书、京韵大鼓、莲花落、什不闲、琴书、坠子、梆子等传统曲种势若燎原,分化发展出单弦、相声、梅花大鼓、二人转等新的曲种,艺人们在书场、茶馆、戏园、天桥、画舫、民居、街头巷尾开辟出随处可见的弹唱空间,人们宴饮消闲、祝寿节庆、殡葬婚礼的日常生活中时时缭绕着此起彼伏评弹之声。在清末民初,各式各的说唱艺术风靡整个社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成为独属于这一时代的文化现象。说唱艺术为何在清末民初发展到极盛,它的广泛传播意味着什么,又为何衰落……说唱艺术的起承转合释放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亟需学界的正视和探究。

现有的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清末民初文学文化研究主要聚焦于文人知识分子的思想作品,对说唱艺术等相当活跃的艺术样式以及中下层民众的真实生活缺乏基本的重视,绘制出一种至少不完整,甚至十分偏狭的文学史叙事和历史图景。曲艺学与俗文学研究往往着眼于研究特定曲种、曲目、文本的演变流传,无意于对说唱艺术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进行挖掘,未能充分意识到其巨大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史学价值。随着近年来社会史、新文化史研究的崛起,评弹等说唱艺术被重新“发现”[iii],但由于受地域研究风潮的影响,相关研究多画地为牢,失于局限和琐碎,无视说唱艺术超越地域、流传全国,成为整体性文化现象的事实;忽略了说唱艺术超越地域民族的艺术吸引力和世界性潜质。

本文将凭借大量的报刊、图画、照片、竹枝词、回忆录、地方志等材料,横向地展现说唱艺术对各种私人与公共空间的渗透涤荡,向外观察参与者如何通过与中央和地方权力的斡旋抗争以维持着较高的自由度,向内呈现参与者内部自发组织、自助自娱的自治状况,最后纵向地勾勒出说唱艺术在清末民初历史中盛极而衰的状貌和原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本文试图撇除走出学界长久以来的蔑视和盲区,“深描”说唱艺术与清末民初社会的动态关联,对说唱艺术与清末民初社会进行双向照亮:在说唱文学的起承转合中透射出这个大转折时代的民众生活实况侧影,揭示社会变革对民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影响;在清末民初的特殊历史语境中凸显出说唱艺术的社会功能、组织形态、生存依据、文化价值。

一、  桴鼓评弹满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