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设专题


何怀宏

 

   要: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特朗普现象”引人注目, 选举结果初看起来似乎出人意料。对这一结果可以有多种解释, 而其背后的基本价值观念的分离与冲突, 可能是一个起根本和持久作用的原因。对这种价值冲突的分析, 有必要追溯美国社会从殖民时期以来到当代, 其基本价值观念的形成、结合、演变及其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历史。在美国建国之前一个半世纪的开拓历程中, 诸如生存、信仰和独立等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已经开始形成, 而争取国家独立时期, 追求自由平等与个人幸福的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传入也为之添加了新的内容。这就使《独立宣言》文本所概述的美国价值观呈现出复杂的两重性。这些价值观念在建国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朝向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平等的演变, 发展到今天, 它们之间隐涵的矛盾也开始表现为比较明显和持续的冲突。这一冲突聚焦在独立自由与平等福利, 以及传统信仰义务与个人选择自由之间。冲突的双方在美国历史中都有自己的某种深厚社会基础与合理性根据。至于今后这种冲突会呈现何种走向, 将不仅受到美国特殊情况, 也受到世界潮流的影响。

关键词:

美国大选; 价值观; 冲突;

作者简介: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祖籍江西清江。主要从事伦理学及政治哲学、人生哲学、社会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早期译著主要有罗尔斯《正义论》 (合译) 、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及《沉思录》《道德箴言录》《伦理学导论》《伦理学体系》《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等。学术著作有:《生命的沉思》 (1988) 、《良心论》 (1994)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 (1996)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998) 、《底线伦理》 (1998) 、《道德、上帝与人》 (1999) 、《公平的正义》 (2002) 、《伦理学是什么》 (2002) 、《生态伦理》 (主编, 2002) 、《生生大德》 (2011) 、《新纲常》 (2013) 、《独立知识分子》 (2013) 、《中西视野中的古今伦理》 (2014) 、《正义理论导引》 (2015) 等。英文著作有Social Ethics in a Changing China (Brookings, 2015) 。随笔散文等作品集有:《若有所思》 (1988) 、《珍重生命》 (1996) 、《心灵瞬间》 (1996) 、《比天空更广阔的》 (2003) 、《中国的忧伤》 (2011) 、《渐行渐远渐无书》 (2011) 、《一苇杭之》 (2016) 、《品读沉思录》 (2016) 等。另主编三联书店“观念读本”, 编有《平等》《自由》等书。

 

引言

 

2016年的美国大选比较特别。一个开始不被看好的亿万富翁、被认为只是一个搅局者的“政治素人”特朗普竟然一路过关斩将, 成为共和党的候选人。而另一位本来也只是民主党的边缘人或同路人的桑德斯, 挑战准备多年、志在必得的老资格政治家希拉里, 竟然也差点成为民主党的候选人。大选最后尘埃落定。特朗普在令人吃惊地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之后, 又更令人吃惊地成功当选为总统。他一开始不被看好, 甚至到最后也不被看好。选举日前几天的几乎所有民调都说他落后于他的对手希拉里;大部分主流媒体, 尤其是报纸也都表态支持希拉里。但他却出人意料地当选了, 让许多媒体和学术精英大跌眼镜。

我不想去评论两个主要政党的候选人的品格和一些偶然因素, 而是想尽量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初看起来似乎“奇怪的现象”, 探讨这背后是不是有持久与深层的合理原因可寻。但要这样做, 最好首先不把这一结果看作是一个善于蛊惑人心的“狂人”蒙蔽了民众, 或利用了乡下人的无知与不满情绪而造成的偶然结果。其实, 倒是一些体制精英和知识精英应该反省:为什么如此之多的选民会不太在乎这位当选人身上那么多明显的个人缺点而选择了他?再联系到前述在民主党内对希拉里有过严重挑战的“桑德斯现象”, 还有更早出现的左、右两翼的“占领华尔街”与“茶党”的群众运动, 以及近些年出现的美国共和与民主两党政治的某种“极化”现象, 各自不肯妥协的政治僵持, 可以说这些现象背后其实是有更深沉、可以合理解释的历史原因的。

2016年的这一大选结果已经有许多种解释:本土白人对外来移民;基层草根对体制精英;乡村对城市;受教育水平较低者对受教育水平较高者;较高收入者对较低收入者;制造业对高科技 (或工业文明对高科技文明) ;本土化对全球化, 等等, 或者把这些因素以不同成分和程度结合起来的解释。它们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还想提出一种解释, 即追溯到更深层的基本价值观的分离。我想探讨这背后一些基本价值观念的分歧和冲突。就像韦伯所言, “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与精神上的利益, 而不是理念。但是由‘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图像’常如铁道上的转辙器, 决定了轨道的方向”[1]。

所以, 我不想太注意这次美国大选在特朗普等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