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研究”高层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加快“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对一流大学的建设具有什么影响?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应该进行怎样的创新才能有利于我国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这是承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历史使命的研究型大学及高等教育学术界需要率先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8年513日,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与《探索与争鸣》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研究高层论坛在杭州隆重召开。来自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相关领导、国内知名高等教育专家与高校领导以及高等教育学术刊物主编、编辑等6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围绕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内部治理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讨论与对话,共谋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


13日上午,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研究高层论坛举行开幕式,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顾建民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任少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先后致辞。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周远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先后作主旨发言。

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任少波首先代表浙江大学对各位远道而来的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同时衷心祝贺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他指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浙江大学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

任少波表示,一流大学建设,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支持,更需要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这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大学组织的延伸,更是大学基于时代精神和自身组织特性的深刻认知而生成的制度自觉、文化自觉和理性自觉。他希望,与会专家能就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有机结合等问题集思广益,共探发展之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大良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介绍了高等教育学会在建智库、谋合作、创品牌、强规范等四方面的工作重点,并指出今后学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聚焦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强化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

张大良认为,开展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要做好“五看”:一、领会和把握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新要求、新方向;二、以问题为导向,研究“真”问题,提出“真”办法,努力破解发展难题;三、总结有效做法与成功经验,并与实践相结合;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同时,要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和做法;五、推进高校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实现内涵式发展。

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在“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的探索”的主旨发言中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三个重要阶段,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抓住体制改革机遇,在建设、管理、改革的过程中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周远清强调,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标志,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正迈向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要把握中国特色,走中国特色之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在“大学内部治理:理念与方法”的主旨发言中指出,大学组织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从多维度加以考察,尤其要把握好大学的公共性与自主性、行政权与学术权、政治导向与学术自由、集权与分权、民主与集中、公平与效率、竞争性与稳定性等问题的规律与特点。他认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和关键,是建立一系列基于大学使命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平衡机制,好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首先应该是“合适的”体制机制,注重相关要素的有机联系和广泛的外部联系,同时也是与时俱进、具有意识与历史方位感的,并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与载体以及文化的形塑和滋养。

本次论坛主题报告分上下两个半场,共计四个阶段,其中,上午为第一、第二阶段,下午为第三、第四阶段。

主题报告第一阶段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编叶祝弟主持。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教授以“大学治理的学习借鉴”为报告题目集中探讨了教授治校的概念、大学治理的主体与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外模式进行了比较与借鉴。他认为大学治理不是在“教授治校”术语之下的自说自话、人云亦云,不应被“教授治校”口号化和符号化。同时,大学治理存在多个利益主体与多种矛盾,尤其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博弈以及自主权与问责制的冲突为主要表现形式。总的来说,不同国别的大学治理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要审慎对待其他国家的经验、模式与实践,采用批判性视角进行评价和借鉴,防止和杜绝盲目照抄照搬外来做法与经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治理之路。

大连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德祥教授以“大学治理若干关系的思考”为题作报告,认为大学治理对大学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方面,大学治理需要不断进行理论探讨,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回答。

他强调,大学作为一个若干关系的复杂体,要从关系视角审视大学治理,着力处理好八方面关系,即处理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处理好学术和行政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治理中的作用;处理好大学治理与大学管理的关系,不断提高大学治理与管理水平;处理好学校和院系的关系,完善院系的治理结构;处理好大学章程和学校制度的关系,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处理好权力(自主权)和能力(治理能力)的关系,不断提高大学办学治校的能力;处理好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发挥文化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处理好外在推力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增强大学提高治理水平的自觉性。不断推动大学的治理与变革,努力实现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主题报告第二阶段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胡建华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希勤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人事制度”的主题报告,他从教育学、经济学以及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剖析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科学路径,并以清华大学为研究案例,全面介绍了其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体系以及各项具体内容,最后指出,现代大学人事制度以契约精神、科学思想、市场机制为主要特征,而关系文化、威权传统、宏观调控则是中国特色人事制度的具体表现,要努力实现两者间的辩证统一,积极探索出适应中国环境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以“大学内部治理的文化分析”为题作主题报告,认为大学制度规定了大学有效运行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范畴,是对大学“技术”、“理性”层面的要求,而大学文化是大学成员对价值的共识和共同的理想与信念,是对大学“软性”、“隐性”层面的要求,文化建设能够提升大学治理水平,而大学治理则彰显文化建设特色。在制度与文化的转化上,要立足大学历史与传统,结合大学的现代性特征,对大学内在价值体系进行客观理性地梳理,提炼出特有的大学文化,为制度确立主方向和精神指引,并通过制度内化为大学成员自觉自主的行为,提升制度的执行力。

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徐小洲教授作了题为“借鉴与超越:中国高等教育的今天与明天”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高等教育发展所创造的奇迹为未来腾飞奠定了必要基础,在迈入新时代的重要关头,在吸纳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经验的同时,要增强高等教育道路自信,避免亦步亦趋,以体制创新激发办学活力,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努力走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之路。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教授以“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任重道远”为题作了主题报告,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亟待深化改革,但前提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发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即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首先必须是现代大学制度,必须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其次,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有利于中国大学的健康发展和大学社会作用的充分发挥。最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主动适应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改革发展趋势的大学制度,要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大学、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大学以及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步伐。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阎凤桥教授以“大学治理与组织文化”为题作报告,从治理视角出发阐述了大学治理的五方面内容,即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民主参与以及社会监督,认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取向影响了学术的品味和原创性,而大学本身作为具有文化逻辑的组织具有反等级制的属性,优秀大学与其他大学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治理形式,即设置了哪些机构、制定了哪些规章、执行了哪些程序,而在于人及其文化特色,因为制度是容易模仿的,而文化则很难模仿,因而,现代大学变革要转变价值观,回归大学本质,以自由、包容、多样、特色、超越功利的健康大学文化价值观进行引导,倡导为学术而学术。

主题报告第三阶段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部主任高晓杰主持,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莅临会场,看望与会代表并与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与发展。

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作了题为“什么是好的大学内部治理”的主题报告,认为良好的大学内部治理最终目标是让人民满意,产生最大的公共利益,而目标的实现基于高校教师一流的学术产出与一流的学术贡献,因为大学的学术水平是由教师的学术生产力决定的,从历史的逻辑看,现代大学是作为学者的共同体出现并逐步发展的,以学术为志业的大学教师群体是大学使命的承担者、大学功能的实现者,大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成的学术共同体。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的教师队伍,我们与一流大学的差距直接体现在教师能力的差距上。因而,要通过教师转型、理顺基层学术生产关系、构建清晰简明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产生一流的学术产出与学术贡献,实现好的大学内部治理目标。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原所长龚放教授在“大学治理亟待走出思维误区”的主题报告中指出,基于大学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及其存在两类不同性质和特点的活动的重要事实,大学的内部治理,究竟是遵循学术的逻辑?还是行政的逻辑?抑或需要考虑其他的逻辑?大学运行的基本逻辑是什么?这是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回答的重大命题,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大学治理思维存在四大主要误区,即学术与行政“泾渭分明”且“泾清渭浊”?校长只是大学行政的代表?重大决策教授说了算?大学校长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只有廓清迷雾,走出误区,让思想冲破牢笼,我们才可能真正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才可能切实提高大学治理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教授以“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理念、历史和现实”为题作报告,认为文明本土化是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具有植根本土文化、寻找本土文化基因的文化特征,坚持党的领导的制度特征,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国情特征以及按国际可比指标达到一流的水平特征。扎根中国大地创办世界一流大学,要有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尤其要在党政关系问题、学术与行政关系问题、院系设置问题、人事制度改革问题以及学术评价问题方面积极变革,争取早日建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教授在“一流大学建设的常识性问题”的主题报告中探讨了一流大学的共性特征,即卓越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与研究、高水平的师资、充实雄厚的资源以及高效的领导体制与治理结构,尤其是在领导体制与治理结构方面,他认为,领导不是专断、治理不是管理,目前普遍流行的规划导向、绩效取向、指标关注所体现的是管理活动的逻辑,而未必符合学术组织运行的逻辑乃至学术活动的内在规律,它或许能够达到数量提高的目的,但是,对真正学术创新却可能存留巨大的隐患。一流大学所谓的善治,应该是管理逻辑服从学术活动规律,而不是凌驾其上的反其道而行之。

主题报告第四阶段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眭依凡教授主持。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胡建华教授在关于“大学治理与大学自治”的报告中,着重探讨了大学自治的相关问题,认为我们不应该回避大学自治,而是要在宪法法律的框架和社会治理的背景下,进一步研究大学自治的内涵、范围、方式以及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基于对大学自治历史传统的梳理,他认为大学自治的基本权利有三:录用新教师的权利、制定规则的权利以及推举大学校长的权利。在大学自治的现代实践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大学如何在来自政府的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恰当的处理其与政府的关系。因此当我们面对大学自治的中国课题时,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即大学自治与办学自主权的关系、大学自治的中国形态应该是什么、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改革的终极目标在哪里、如何协调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学术权在大学治理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以及如何落实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立国教授在关于“科层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价值与作用”的报告中,集中探讨了科层制的特征、大学组织的管理运行采用科层制的原因、高等教育组织科层制的特征以及科层制的局限和改进举措。

他认为,知识性质的转变和知识生产模式的改革为科层制在大学组织的实践提供了合法性、另外,专业化管理团队和大规模职员队伍的出现以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功能复杂等现实表明高等教育组织的管理运行需要采用科层制,科层制是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中的重要制度设计与管理运行规则,它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与标准化。但任何制度都兼具两面性,科层制同样如此,其在运用过程中确实存在与高等教育组织本质属性相冲突的地方,特别是科层制会导致官僚化与行政化。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正确运用科层制度,提高高校管理效率。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顾建民教授在会上作了“大学有效治理的结构和过程特征”的报告,对何为大学有效治理做了独到的阐释。他认为,大学有效治理就是“有效的”治理加“有效地”治理,“有效的”治理最终体现在高深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上,充分实现了大学应有的功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大学的期待。“有效地”治理是使各利益相关者在大学运行中凝心聚力、各尽其能,降低治理成本,确保大学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大学有效治理是指能够协调大学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规范决策权力和权威的行使,持续获取并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大学目标的结构和过程,其结构特征具体表现为共治性、首责性、动态性、制约性和开放性。但不存在关于治理结构的最佳设计,而应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在诸多关系中寻找各自的理想位置,谋求适当均衡,只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利益相关者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治理的效果和效率,就可以证明大学具备了有效的治理结构。他指出,大学内外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必然性与知识生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和滞后性使得大学治理过程中更应强调理性决策,实现公共理性与充分合作之间的良性互动。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哈巍研究员在关于“人员结构与科研生产力——以中国科学院为例(1993-2004的分析报告中,聚焦科研人员与辅助人员的比例范围对辅助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对科研生产力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量化研究,认为辅助人员整体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呈现倒U型,边际效益递减;最佳人员配置结构应为10名专业技术人员配备6名工人和1名行政管理干部;不少中科院院所的人员结构尚待优化。研究结论对中国科学院及其他科研机构的人员配置与科研建设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在互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就大学治理的制度与文化、教师转型发展、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关系以及一流大学建设的决定性因素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交流。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眭依凡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参加本次论坛的学者围绕着“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创新研究”的主题,或从宏观指导思想上强调了大学治理研究的方向性问题,或从微观层面的大学治理要素出发讨论了专项治理的具体问题;或基于治理的原理性阐述了大学治理的一般性问题,或从治理实践的角度总结了大学治理遇到的现实操作问题;或立足本土实际探讨了中国特色的大学治理创新问题,或从学习借鉴的国际视角比较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治理的经验和特点,等等。形成了不少对一流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具有指导价值的真知灼见。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次高等教育学者的聚会与思想分享的盛筵,更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一批具有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高等教育研究者,认真思考国家高等教育发展问题,探索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路径的历史担当。他强调,作为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有责任找到用什么样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方法扎根中国大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亟需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做出回答!

最后,眭依凡教授对支持本次会议的领导、专家以及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会议筹备团队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建议以“大学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作为明年的会议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