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欧阳哲生
    2016(5): 4-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代国家观的兴起对引导近代中国政治转型具有决定作用。围绕从君主专制如何向近代政治制度转型这一问题,清末以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立宪派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展开过激辩。梁启超力主建立民族国家,严复倡导君主立宪,孙中山寻求通过革命的途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制。孙中山的理想国家是“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孙中山的国家观在各种变革思潮中脱颖而出,居支配地位,成为民国代清的关键。
  • 本刊特稿
    蔡昉
    2016(5):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外的学术界和舆论界,存在着对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等重要概念的不同理解甚至误读,亟需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的新常态与世界经济呈现的新平庸、经济减速的阶段性供给侧因素与周期性需求侧因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总量性刺激政策之间的差异,进行明确辨析。从供给侧原因即人口红利消失从而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供给侧施力不等于简单地增加供给,中国经济增长也不会硬着陆,而将呈现一个L形轨迹。诸多国际经验已经表明,一味采取需求侧的刺激性政策,追求V字形复苏轨迹,不仅不能取得期望的结果,反而会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境地。从供给侧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因素着眼,从妨碍生产要素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入手,通过结构性的三个关键领域的改革挖掘新的增长动能,提高潜在增长率,方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关键。
  • 本刊特稿
    袁志刚, 饶璨
    2016(5): 18-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国家结构扭曲,依靠供给侧改革的中国经济是全球增长走出衰退的关键。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来看,供给侧改革可以提振潜在经济增速,助力长期经济增长,但与需求侧的短期经济波动亦紧密相关。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利用好长期供给侧和短期需求侧的相互关联,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辅之以需求侧政策。从全球化角度看,供给侧改革推动全球经济生产和需求分布的结构性变化,有助于提高中国经济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促进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改善全球经济增长前景预期,提振对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信心。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刘世军
    2016(5):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为确立中国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学理支撑,为全球治理创新,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崇高事业贡献中国智慧的使命。推进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以深入研究国际国内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突破口,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陈友华, 李义平, 陈映芳, 刘擎, 郑思齐, 韩昊英, 陈杰, 龙胜平, 崔光灿, 胡金星
    2016(5): 28-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汀阳, 王家范, 姚大力, 许纪霖, 虞云国, 白彤东, 刘擎, 张宇燕, 高全喜, 任剑涛, 徐英瑾
    2016(5): 5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国内思想界试图超越西方近代以来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提出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世界秩序主张,包括天下秩序、新天下主义、新世界主义等,引起了哲学、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其中也包括许多亟待深入讨论的分歧。为了给世界新秩序的各种主张搭建一个对话和讨论的平台,《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于3月5日在上海松江泰晤士小镇召开了“天下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峰论坛。通过讨论,各位持不同主张的学者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秩序问题上增进了共识。本期刊发此次论坛的发言实录,保留了讨论和争辩实况以飨读者。内容经发言者审订,略有调整和删节。发言标题为编者所加,调整后的实录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一篇主旨发言、两篇主评议和自由讨论三部分组成。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黄勇
    2016(5): 7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把道德规则与游戏规则和技术规则区分开来,童世骏采纳了康德的理性构造论,而排除了约定论和道德实在论,但对他为什么采纳前者、排除后二者,都没有进行必要的论证。要从学理上更好地说明为什么必须要遵守道德规则,以美德伦理为进路的道德实在论是应予重视和采纳的。
  • 学术争鸣
    郁振华
    2016(5): 83-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规则》按照规则正当性的基础,把规则分为技术规则、游戏规则和道德规则;按照规则对行动的约束力,把规则分为构成性规则和范导性规则。相对来说,该书于第一种分类法用力甚勤而颇多心得,对第二种分类法则着墨相对少一些。但如果我们聚焦于第二种分类法,引入范例主义的思路,从而强调类比思维、范例推理和倾慕的情感、叙事/故事和经验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克服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两难,就可以对规则意识做出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 学术争鸣
    童世骏
    2016(5):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很赞成黄勇对人性作为一种事实的重视,但人性作为一种文化事实而非自然事实,毕竟是与人的活动尤其是人的道德实践具有内在关系的。而为了理解人的实践在何种意义是“道德的”,我们又有必要把道德规则与其他规则区分开来、把规则与德性区分开来。笔者也很赞成郁振华对典范性生活的重视,但不仅在分析典范性生活之内容的时候,而且在确定典范性生活之有效性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普遍规则作为不可缺少的依据。
  • 学术争鸣
    孙杰
    2016(5):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邻避”运动反映了我国当前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它的发生有着制度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而政府又是触发“邻避”运动的直接原因。“邻避”运动的解决,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协商民主和公民社会建设,应该以政府为支点来寻求“邻避”难题的解决之道,主要举措是: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增进政府公信力,减少无效行政行为;政府重视加强和公众的机制性对话,管控“官民”冲突风险,提高社会协同度。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张法
    2016(5): 9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戉成为王权的象征,从而成为远古审美观念的核心,是与巫王的观天行动关联在一起的:地上的王戉作为王权象征的建立,是同巫王与天相的互动中,对天相的观念建构关联在一起的;地上王戉建立的同时,是天上的天戉的建立。中国远古天上世界的建立,是以包括极星和北斗为一体北辰为中心而形成的北辰、恒显星区、出没星区的整体。与地上王戉体系相关联的是天上的天戉体系。这一远古的天人合一,是远古美学曾有的特色。
  • 教育纵横
  • 教育纵横
    李涛
    2016(5): 100-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村落空间中的百年社会教化经历了复杂变迁,表现在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理念、方向、目标、路径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内生命题从未被真正厘清,“农村教育城镇化”还是“守护乡土教育本真”、“离农性”还是“为农性”、“文字下乡”还是“文字上移”等系列农村教育发展的二元治理悖论一直困扰着研究者和决策者。真实而完整的乡村教育形态在多元化的理论博弈与实践探索中反而被彩绘化和碎片化,不同的研究者因其不同的观念前见、生活经历与理论视角而对乡村教育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现实判断,这种判断基本共识是“乡村教育出了问题”。近年来兴起“城乡教育一体化”、“城乡教育统筹”等关乎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概念,其内部竟然隐藏着完全不同的具体治理策略。“一体化”与“统筹城乡”作为近年来城乡教育发展的行政性纲领,其不同的理论解读和实践导向,事实上形成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乡村教育发展之路。
  • 史海钩沉
  • 史海钩沉
    冯天瑜
    2016(5): 104-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是2000年宗法君主集权社会的晚期,周秦两制交集的制度一如秦汉以来之惯常,不过“秦制”尤其昭彰,其弊端被时之有识者批评,谋求变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清初顾炎武称自己所处时代“已居于不得不变之势”。秦以下,有过汉晋更革、唐宋更革,但那都是在农耕文明—君主集权政治大格局内部的调整。中国历史上突破上述格局、以工业文明—民主政治为目标的大更革,在清末民初得以展开,而明代及清代前中期恰值这一大转折的前夜,其国内表征是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启蒙文化出现,国际条件是西方近代文化东来。然“萌芽”幼弱、“启蒙”声希,明清文化主流延续着秦汉以降的常态,而扬弃性的文化变革在潜滋暗长,所谓“常”中寓“变”、“变”中有“常”,故明清文化宜以“袭常与新变”概括。
  • 史海钩沉
    叶书宗
    2016(5): 109-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4年10月,中苏两党大论战白热化的时候,赫鲁晓夫突然被赶下台。苏联政坛的突变,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何去何从,出现了微妙的瞬间选择。在这当口,发生了“马利诺夫斯基事件”,中苏会谈破裂。随着1965年3月莫斯科协商会晤的举行,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公开分裂。1966年3月,中共拒绝苏共关于派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三大的邀请,两党终于决裂。从此,中苏同盟名存实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终于向多极的世界演化。实际上,即使没有“马利诺夫斯基事件”,中苏两党的决裂也不可避免。不过,辨清“马利诺夫斯基事件”的真相,有助于深刻认识中苏两党决裂的历史必然。
  • 史海钩沉
    左凤荣
    2016(5): 116-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国之间的竞争也是国际话语权的竞争。苏联在建立之初曾有一套与资本主义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也曾主导建立了一系列国际机制,并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超级大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丧失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也没有抓住改革时机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丧失了改革的话语权,在与美国所建立的国际机制的竞争中,苏联败下阵来。
  • 际会风云
  • 际会风云
    庞中英
    2016(5): 121-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接”是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一个中心的政策概念,也是贯彻“一带一路”的重要外交政策工具。但目前尚未有关于“对接”的系统分析。我们要实施好国际“对接”,学术界应提供智力支持,对之作出理论分析以概念化“对接”,即探讨国际“对接”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进行国际“对接”,以及如何进行国际“对接”。
  • 际会风云
    黄琪轩, 李晨阳
    2016(5): 124-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带一路”战略如果把目标局限在“输出过剩产能”,将难以获得来自目标国国内稳定而持久的支持。从历史经验来看,美国凭借庞大的国内市场,有效实施了海外市场开拓。将国内市场作为对外权力工具,是美国海外市场开拓战略成功的关键。它有效撬动了拉美等周边国家的市场;塑造了目标国国内集团偏好;并以点带面,带动了二战后全球市场的形成。这对我国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需要“输入产能”与“输出产能”并举;需要重视目标国的“战略支点产业”,形成对“一带一路”战略由内而外的支持;需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市场作为战略腹地。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黄帅
    2016(5): 128-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阉宦制度绵延数千年。世界上唯有中国历史上的阉奴制演变为阉官制。其生产经历了从“刑余产品”到自主维系的变迁。阉宦群体彻底丧失自我解放的主体性,体现了残害制度与被残害者的共体性。明代的政治社会阉人化决定了中国政制发展的拐点。残阉者的创伤记忆无法以“牺牲”或“受害”诠释,导致阉宦独特的心理结构与行为逻辑,这进一步影响阉人场中的皇权,使中国皇权与世界其他文明圈的君权存在本质差异。
  • 青年论坛
    李倩
    2016(5): 13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大革命初期的王政派在1789年夏的革命进程以及随后的制宪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史学界对该派的研究不多且存在误解。王政派对人的权利的有限认可反映了其思想上的限度。对王权的强调背后所蕴含的对行政权的理性思考则具备了某种超越历史的前瞻性。重新审视现代法国宪法史上最早的一批法国人如何思考和构建他们心目中的宪法和制度,并从更广的历史时段考察其思想遗产,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宪制、思想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