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高民政
    2015(9):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今时代呼唤“习近平精神”,历史与现实孕育了“习近平精神”。“习近平精神”就是传承弘扬“共产党精神”,丰富发展“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重点是学习领会“习近平讲话精神”,关键要学习实践“习近平做事精神”,最根本的是学习发扬“习近平做人精神”。
  • 本刊特稿
    赵旭东
    2015(9): 8-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果把民族问题的思考放置到一种文化与知识生产的脉络中,可以完成从夷夏之别到中华民族、从民族识别到民族认同、从民族中心到去民族化,以及从散居自治到聚散分立这四对民族观念的范式转换。与之相对应的是,一种知识谱系上的从多元到一体、从模糊到清晰、从排斥到接受,以及从一体到多元的范式转换。在一个时空转换的复杂社会之中,我们需要重新面对这些知识形态的转变,借助各种民族关系融合机制的新隐喻的追溯,在变动不居的民族知识生产的局面中找寻到一个锚定点。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华民, 潘英丽, 陶士贵, 张鑫, 殷醒民, 徐明棋, 张军, 郑彧, 石建勋
    2015(9): 16-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方朝晖
    2015(9): 36-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建立在三个预设之上,即此岸取向、关系本位和团体主义。这三个“预设”也可称为一种“文化无意识”“文化心理结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种“微观政治学”,即数千年来中国文化中有效的整合方式和价值系统表现为德性权威、礼大于法和三纲五常等。由此也可发现,今天中国的社会结构及制度模式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既然新文化运动没有颠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则说明未来中国文化中的秩序问题,即权威、制度及价值建设的方向,应当从中国过去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具有深厚自由精神的儒家传统中来寻找。
  • 学术争鸣
    郎秀云
    2015(9):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权确地”作为当前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主要方式,在强化对既有农户承包权的保护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户争夺承包权、承包权与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之间的矛盾:否定了集体成员后来者的承包权,无益于无地、少地农户的利益增进,培育了一个“在城地主阶层”;压缩了经营者的利益,不利于农地规模经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虚化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易引发乡村治理危机。“确权确地”应进行调整并适时跟进配套措施: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对农地进行合并、成片整治;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制度联动改革,建立农地退出机制;改革农业补贴制度,调控土地租金;鼓励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土地信托制经营,探索集体所有制新的有效实现形式。“确权确利不确地”更加能够保障集体成员权,有利于推动规模经营和公共事务的建设,能够兼顾公平和效率,对其实施范围不应加以严格限制。
  • 学术争鸣
    裘陈江
    2015(9):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至少自明末王启元始,已有士人注意到传统儒学在宗教和组织层面功能的缺失。清末民初,儒学制度化的凭借如科举、法律、礼仪及皇权渐次消失。同时清末开始的废经废孔之论,到民初也一一应验。因此,孔教会及相关知识人改造儒学、挽救孔教的实践,也基本是从宗教化、社团组织和制度重建三种路径着手,进而希望能在共和制度下新造儒学的国教地位,以求毕其功于一役。但在当时前后失据的混乱局面和急迫形势下,其改造的尝试均告失败。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郝亚光, 徐勇
    2015(9): 5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村民自治是在建制村基础上建立的村民委员会层面上开展的。由于规模过大,自治困难,近年来出现了将自治下沉在建制村以下,以便自治落地的实践。中央文件也鼓励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提出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但实践与探索都面临着制度与理论供给不够而难以走远的问题。为此,必须厘清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单元的划分标准,为地方探索提供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基础。
  • 时事观察
    方雷, 龚睿
    2015(9): 57-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政府权力运行失范的现象依然存在。现实层面,政府权力运行失范导致政府行政能力下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政府合法性危机;理论层面,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缺乏系统性。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应重新认识政府权力在授权机制、分权机制和限权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制度化为核心构建良性的政府权力运行体系。
  • 时事观察
    朱德米
    2015(9):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执行难”是所有组织运行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当前我国进行深刻的行政改革之时,执行力不足成为焦点议题。对执行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其趋势是理论研究逐步与实践相结合。现有成果对政策过程与执行的关系研究明显不足,需要更新理论解释框架。决策过程、决策方式和决策评估直接影响到执行的效率与效果。政策类型与执行结构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战略规划类决策需要复杂型执行结构,重大改革类决策需要中间型执行结构,重大项目和工程类决策、应急决策等需要简单型执行结构。在包容性政策过程中,信息技术和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将大大提升执行力。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王汎森
    2015(9): 6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未来”是个包罗广大的问题,从1900年至1930年左右,短短二三十年间,新派人物的时间意识及其连带的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计划呈现巨大变化,“未来”成为一个无以名之的巨大力量。近代中国,经过晚清以来的历史巨变,过去与现在变得愈来愈不相似,范例式史学也逐渐没落。晚清民初流行的几种新史学,所带出来的新时间观与传统史学有所不同,也使得历史与未来的关系,以及“未来”的性质产生重大的改变。这些史学带有寻找并建立公例、律则、规律的特色。它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认为历史中可以找到规律;另一种是以律则或类似律则的方式在写历史。
  • 文化视野
    秦晖
    2015(9): 72-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其说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实不如说其倡导“个人自由”更准确。在晚清西学东渐过程中,“民主共和”成为思想大潮,形成了中国第一次启蒙,其标志性成果就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则是第二次启蒙,其主题是倡导“个人自由”,但这种个人自由思潮受到日本式自由主义的极大影响,即个人独立于小共同体,而依附于大共同体。所谓“救亡压倒启蒙”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日本式自由主义影响下的“启蒙”不仅没有被“救亡”所“压倒”,反而与救亡相得益彰,互相激励,出现“启蒙呼唤个性,个性背叛家庭,背家投入救国,国家吞噬个性”的悖反现象,而这又与一战后的俄国式社会主义一拍即合。
  • 教育纵横
  • 教育纵横
    秦玉友
    2015(9):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阶层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三种城镇化的样态,这些样态由于没有关注人的城镇化,即人的素养的城镇工作或生活要求,均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人的城镇化恰恰是城镇化的最薄弱之处和内在要求。建立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四维一体的全面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城镇化的实践起点是大教育。人的城镇化需要从大教育立场出发,丰富农村人口早期的城乡生存经验,提高面向农村的普职教育的质量竞争力,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城镇融入教育。
  • 教育纵横
    袁桂林
    2015(9): 87-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一些省政府推行的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对教育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突破二元结构局限,对教师流动方向加强了市场机制的配置利用,梯次推进落实制度。但实践中还存在单向流动、单向激励等诸多认知误区和偏见。加强教育资源初次配置、解决轮岗生活配套措施、鼓励交流多样化、管理重心下移能够推动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梯次、有序进行。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主义研究
    滕飞, 许苏明
    2015(9): 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中,马克思提出自由时间与社会个人的思想所呈现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图式,证明了以财富作为手段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幸福社会是人类最高的价值目标。因此,深入挖掘马克思的幸福观对财富观的承载与超越,在当今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旨趣。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王龙飞
    2015(9): 9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治理环境的变迁,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固有缺陷开始显现出来,主要是基层政府治民权和高层政府治官权的不足,以及各级政府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失衡。同时,在基层治理中采取了不利于基层政权的舆论引导,以及在信访上无原则施压的政策。这些政策选择与当前中国治理体制固有的缺陷结合起来,影响了基层干部的政治忠诚,削弱了基层政权的权威。这种基层国家工作人员与上级执政者之间的断裂具有隐蔽性,如不及时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将其化解,必将对未来中国政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