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4年 第11期
    出版日期:2014-11-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俞吾金
    2014(11): 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哲学与时代至少处于双向塑造的互动关系中。一方面,时代塑造着自己的哲学;另一方面,哲学也编织着自己的时代。事实上,历史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己的时代。我们要以哲学的方式,即理解和阐释的方式来参与并推进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生活,守护核心价值,实现民族复兴。
  • 论文
    夏斌
    2014(11): 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常时期必须采取非常政策。第一,要坚决稳住整个金融系统的放贷意愿和能力,让金融系统有信心。第二,一旦出现市场上房地产抵押物大幅度贬值,可以宣布采取紧急会计原则,或者央行马上动手,直接到市场上购买资产,稳住价格。第三,当房价出现断崖式爆跌时,国务院应马上明确,让各地方政府允许用棚户区改造资金买房。第四,除特大型城市外,放开限购,同时准备对冲投机炒房的政策。第五,当银行不良资产增幅加快时,采取紧急措施,提高银行自主核销不良贷款的最高限额,同时扩充资本。
  • 论文
    林喆|浦兴祖|周淑真|邓伟志|周尚文|郭世佑
    2014(11):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黄军甫
    2014(11):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联解体、苏共败亡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而腐败尤其是干部腐败是其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苏联的腐败最初源自斯大林时期的干部特权和干部的等级制。这种制度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被不断强化并最终固化,直接促成了利益集团的形成。利益集团借助于公权,损公肥私,瓜分社会财富,控制社会资源,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设租、寻租、权钱交易。聚敛了大量财富的腐败官员直接助推了苏联的解体。腐败的根源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在制度上和苏联有传承关系的中国而言,建构成熟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昌明、社会和谐的保障。
  • 论文
    任晓
    2014(11):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生体系对共存具有超越的意义。“共生”之超越“共存”,乃在于它强调了行为体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着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多种互动关系,它们是各个活跃的“生命”,在相互的行动中彼此激发生机。共生现象的普遍存在与事物生存生长的特性和规律启示了国际社会的成长之道。共生体系论具有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广阔空间。
  • 论文
    苏长和
    2014(11):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生是一种智慧。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普遍主义思想,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政府与政府乃至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这种普遍主义从关系、共通、联系角度看待和完善上述关系的共处和共生问题。那种认为适用于自己的法则同样也可以推及他者、干涉他者甚至改造他者的西方式普遍主义思想,已经成为阻碍文明间和谐共生的消极思想力量。新的普遍主义有助于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在寻找共通共鸣中实现和谐共生的秩序。
  • 论文
    付小刚
    2014(11):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儒家的具体之理难以解释中国故事发生的原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思想范式”已成过去式。儒家思想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一贯之道,具体表现为:儒家思想提供了一条非宗教的内在超越之路, 追求至善的理想政治秩序,建构了一个与政统相对的道统,并且履行为政治系统生产意义的功能,塑造了士“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质。
  • 论文
    林卡|易龙飞
    2014(11):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多元社会主体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嘉兴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实践经验进行探讨和评估,探析各行动主体参与机制的实现方式可以发现,尽管嘉兴模式的建立由政府驱动,但由于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给予了社会组织和公众很大的空间平台来发挥他们的作用,最终形成了由公众行使的社会监督建议权与政府掌握的行政权之间互相配合的共治体系,也揭示了中国威权主义背景下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构建多元协商的共识型治理体制来展开利益讨论,建立对话和沟通的制度性渠道。
  • 论文
    王立民
    2014(11):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诊所法律教育在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有提高法律职业道德水平、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法学知识、学到学校里无法学到的知识、增强法律实践能力等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诊所法律教育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需做好与现有法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其中包括了与法律伦理课程、法律实务课程、教学实习、法律援助等的衔接。只要衔接得当,它们就可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 论文
    张银爽|李翰博
    2014(11): 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私人领域的民主化,现代婚姻和家庭正在卸去政治、经济、后代抚育等功能,政策、文化、人际、家庭、观念等社会变革因素给青年同性恋群体带来了一系列显著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同时,社会变革浪潮对青年同性恋群体也造成了多重困境,如何为处于困境中的青年同性恋群体找到更适合的生存空间与生活法则,将成为一个现实课题。
  • 论文
    冯志宏
    2014(11):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社会转型中财富生产和分配与风险生产和分配问题并存。要正确处理,必须强化全民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感知能力;树立和谐发展理念,实现发展成果共享、发展风险共担;恪守分配正义原则,正确处理财富分配与风险分配关系;构建风险分配管理系统,实现风险承担主体多元化;搞好社会保障。
  • 论文
    黄茂兴|张蕙
    2014(11):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创新已成为当今世界竞争格局中的主要驱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重要力量,金砖国家已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重塑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动力,大力提升国家创新竞争力,是驱动金砖国家实现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战略基石。探究国家创新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在构建国家创新竞争力和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金砖国家的创新竞争力进行详细测算和差异分析,有助于发现提升金砖国家创新竞争力的战略途径:促进金砖国家科技创新合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的强度和力度,完善科技成果产出机制,加强创新人才的外引内育,强化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等。
  • 论文
    刘志洋|汤珂
    2014(11):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互联网金融本身并没有增加新的风险类别,传统金融所固有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同样存在,只是在表现形式和特征上有所区别。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存在一定的传染性风险,并可能加速各类风险之间的转化;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能够更好地管理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监管机构需要特别重视互联网金融的特性,做好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监管当局应有效权衡监管与风险特征、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合规的前提下降低监管强度,鼓励金融创新,使互联网金融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
  • 论文
    俞兆平
    2014(11):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主义的问题,在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日益显现出来,因为它是“现代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学自身具有一种实践性的品格,人类在掌握自然规律之后,势必推动自我去改造外界客观事物,以使得自身本质力量得以确证。“科学是生产力”,科学促进了物质生产,创造了财富,改善了人这一族类的生存状况。但正如卢梭所指责的,科学与文化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其负值效应,因为它刺激了人的贪婪、虚荣、野心等欲念,进而引发掠夺与战争等暴行。这是科学异化无法卸脱的“原罪”。
  • 论文
    俞兆平
    2014(11):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主义的问题,在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日益显现出来,因为它是“现代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科学自身具有一种实践性的品格,人类在掌握自然规律之后,势必推动自我去改造外界客观事物,以使得自身本质力量得以确证。“科学是生产力”,科学促进了物质生产,创造了财富,改善了人这一族类的生存状况。但正如卢梭所指责的,科学与文化进步的同时,也带来其负值效应,因为它刺激了人的贪婪、虚荣、野心等欲念,进而引发掠夺与战争等暴行。这是科学异化无法卸脱的“原罪”。
  • 论文
    成素梅
    2014(11):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是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从内涵上看,这一名言与现代知识观相一致。然而,现代知识观由于只关注知识与世界的关系,陷入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四大困境。而从否定“知识就是力量”发展到“知识就是权力”的后现代知识观,则由于只关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走向了过分夸大社会人文因素的另一个极端,同样失之偏颇。语境论知识观的确立和知识学的兴起,为超越两极对立和全面理解知识的本性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 论文
    张庆熊
    2014(11): 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科学哲学中形成两条相对立的路线:一条主张社会科学旨在说明社会的客观规律;另一条主张社会科学旨在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意义的理解。这两条路线分别影响了涂尔干、韦伯等社会学家的研究取向,也导致随后的社会学家重新考虑它们的功过和寻求一种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哈贝马斯从交往理性行为理论出发寻求它们的综合。从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的实践维度看“理解”与“解释”的整合,反思这些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 论文
    单小曦
    2014(11): 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数字媒介革命把中国网络文学推向了当代文学变革的历史前台。中国网络文学在作者与读者双重大众化、交互性文学生产方式、数据库写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突破,但总体上却处于网络传播形式到场而审美独立性、文化精神、思想价值缺场的状态。这导致中国网络文学陷入了危机之中。
  • 论文
    金大陆
    2014(11): 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毛泽东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从此,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尽管此前确因升学、招工等通道堵塞,城镇毕业生面临如何安置等人口、经济问题,但根本的因素是必须对知识青年(毕业生)进行“再教育”。此为“文革”运动的形势和政治路线所决定。至中后期的上海知青史料显示,各地知青的“劳动—生活”普遍处于困顿状态中,且回城的愿望强烈。1978年3月至1979年10月,邓小平就知青“返城”连续发出三道指令,并强调知青问题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但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解决”,而“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
  • 论文
    叶书宗
    2014(11): 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陈明
    2014(11): 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孙建伟
    2014(11): 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制度的视角来审视邓小平同志的精神遗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度重视制度改革在社会转型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确定改革的主要对象——旧制度;在内容上,其推行的制度是具有民主和法治为基本价值的,并通过改革实践用新制度来革旧制度的命;在制度改革的路径上,形成了一套富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实践逻辑;这些实践逻辑具有高度的实践智慧特征。这一理论遗产的智慧值得我们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学习与运用:必须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注重制度建设;积极利用各种方式来推进制度创新;注重渐进式改革路径的合理选择。
  • 论文
    周宣丰
    2014(11): 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二元论”的影响,翻译中弥漫着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衍生了“自我”与“他者”的二元文化结构。然而,昔日的中心—边缘的文化政治格局已被文化多元化格局取代,文化的混杂性和飞散性是当代的文化特征。鉴此,译者应跨越二元对立,以超越的文化逻辑,从“飞散”视角重新思考文化翻译的作用和民族文化身份的构建。
  • 论文
    李艳平
    2014(11): 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点石斋画报》首次运用中西合璧的新画法将都市文明、女性形象、租界建筑、市政设施、中西娱乐等作为新闻图像主题,极大地增强了新闻场景的呈现功能,淋漓展示出晚清社会的消费文化氛围,造成了一场不可忽视的视觉革命,改变了以传统文人画为代表的文化进展,将传统、单一的文化理念转向现代、多元的文化消费意识,在千千万万与高级文化无缘的人群中起着潜在启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