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李强
    2016(8): 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社会处于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怎样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呢?从社会结构角度看,橄榄型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目标。我国目前还是“土”字型社会结构,社会中下层所占比例较大,不同地位群体之间需求差异很大,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抽去农村不计,城市的社会分层已经属于橄榄型社会结构;如果抽去城市外来打工者不计,城市户籍人口分层也已经属于非常典型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但是这种抽去不计,违背社会现实。当下需要从产业升级、城镇化转型、农民工社会地位提升、收入分配调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教育发展、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七个方面作出努力,推进我国橄榄型社会的建设。
  • 本刊特稿
    杨国强
    2016(8): 1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文化运动后十年,以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作对应,又以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作对应的比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是熟识惯见的推想和解说,常被用来诠释那场思想震荡及其留下的久远影响。而后是这些出自西国不同时期的史事便一面被抽象化,一面被中国化,并以其外来的投影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意义。戊戌后20 年间先后出现于中国的民权观念、科学观念、白话报刊,以及随时论中“世界公理”“世运进步”一类滔滔陈说而来的“欧化”之想,便都因置于“德先生”和“赛先生”以后来的声光回照从前之下,被读出了其中所含的启蒙运动前史的本义。相比于启蒙运动之标张理性,文艺复兴运动对于新文化的全部意义,都在它留下的人本主义一面。虽说当日“德先生”和“赛先生”常在万人瞩目而回声四起之中,然而同一个时候出现在新思潮里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和对于人的“解放”之向往,则已不能全为启蒙运动一路高扬的理性精神所范围。在“人类”的名义下说应然和必然,真正促成的其实是思想的重心移向个体和自我。比之漫无边际的民主和科学,其中的着力点和落脚处显然都在个人主体和个人本位。由此形成的区别显示的正是新文化运动里自觉与欧洲人本主义作对接的另外一脉,而本来遥远的文艺复兴运动遂因之而能够在论说中变得很近。随后是这个过程引入的人本主义成为一种新的眼光,从久已有之的人世景象里抉出了种种“问题”。而“问题”的一时丛集,则使原本作为一个概念犹在模糊之中的“社会”变得非常具体,并因之而整体地进入了中国人的思想视野,于是而有继起的社会主义讨论。因此,新文化运动继起于20 年维新思潮绵延不绝之后,而与历史的连续性同时存在的,正是新文化运动里的这一脉,又以其个人主体和个人本位另开一局,为近代中国思想史带来了一个不同于此前20年维新思潮的时代。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董云川, 周宏
    2016(8):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一流”建设是当下高教改革政令取向的实践呈现。“一流大学”目标明确,但指向模糊;而置身于“一流学科”建设的指标化语境之中,人文学科及其学术必然遭遇生长的困局:在能否“一流”的问题上,人文学科将面对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的冲突;在是否“一流”的评判面前,人文学术将深陷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悖论。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任剑涛, 丛日云, 徐湘林, 周平, 李强, 钟杨, 肖滨
    2016(8): 2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主义研究
    张凌云
    2016(8): 4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马克思思想之中心的方法,不是“人体解剖对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而是透析其诞生地的方法。《1844年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的诞生地: (1)它确立了新科学观;(2)确立了新哲学的支点;(3)确立了把感性理解为感性活动的新世界观;(4)确立了人之存在的辩证法;(5)揭示了人之存在向应在发展的真理。传统理论之“《手稿》处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阶段”说的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刘诚
    2016(8):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全球经济下行的直接原因是欧美国家长期被金融泡沫掩盖的生产过剩暴露出来,进而暴露了亚洲国家长期被出口掩盖的生产过剩,其实质是低工资导致消费能力不足。而量化宽松、放松规制以及降低工资和裁员,非但没有解决经济下行问题,反而加剧需求不足。因此,当下宜效仿罗斯福新政而非里根主义。劳动法客观上能够促进消费,有利于实现供求平衡,不仅不能放松规制,反而应该强化规制。目前应进一步限制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强化工作时间执法,并加强工资集体谈判和职工民主参与。关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质疑,特别是“对企业的保护不足”、“劳动力市场僵化”、“劳动力成本过高”、“应该退回到《劳动法》”等观点,是缺乏根据、经不起推敲的。
  • 学术争鸣
    林嘉
    2016(8): 56-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政界、学界和企业界人士将经济下行原因归咎于《劳动合同法》,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大了企业的用工成本。然而,企业成本的增加是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不能单纯归咎于《劳动合同法》。在价值判断层面,《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进行倾斜保护有其正当性。但在法律技术层面,《劳动合同法》中部分规定也的确存在不足。对待《劳动合同法》的修改问题,应当审慎理性地加以分析。
  • 学术争鸣
    李干
    2016(8):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弹性与安全是当代劳动法的一个永恒问题。《劳动合同法》在十年前对弹性与安全的配置进行过一次制度安排,但历史经验、国际视角以及当下改革可能面临困境均表明,《劳动合同法》选取的平衡点存在偏差。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劳动法制面临制度供给上的水土不服,而重提修法也为我们修正弹性与安全的平衡点提供了机会。修改《劳动合同法》需要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当事人对用工与就业形式的理性选择,降低当下改革过程中就业形式转换的社会风险。只有秉持弹性与安全正和博弈、相互支持与良性循环的理念,才能建构既符合当下改革需求,又有助于劳资双方合作共赢的新体系。
  • 学术争鸣
    唐皇凤, 赵吉
    2016(8): 6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深入辨析贤能政治与民主政治的概念内涵和制度功能,不难发现二者事实上各有侧重、并行不悖和有机互补。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在现代民主法治的制度框架下可以有效嫁接贤能政治的有益成分,这种区别于传统贤能政治的新贤能政治在中国既有相对稳定的制度和文化土壤,又具有相对成熟的制度设计和运作经验。提升我国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理性化水平,彻底实现贤能政治的现代转型,需要不断推进干部选拔民主化以保证“选贤任能”,积极探索民主选拔与民主选举有机统一的优化路径。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胡大平
    2016(8):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城市发展中,不应该将公正理解为一种伦理呼唤,通过将其纳入“地方性空间生产知识”,可以转化为一系列可操作的规范理念与原则,有助于改善当代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过程,降低社会发展的成本,推动新文明的创造。当前,发展的时间视野、规则意识和责任观念,构成“地方性空间生产知识”公正之维的三个核心内容,它们分别回应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引发公正问题的三大成因:“无计划”“无规则”“无政府”。
  • 时事观察
    刘方喜
    2016(8): 79-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市场经历了“物—空间(符号)—物”两次转型及其价值原则的两次嬗变。“制度性分享(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推动市场由“物”转向“空间(符号)”,空间(符号)生产的非分享性、非正义性问题相对凸显出来。但是,“空间”比实体之“物”更易于被分享,由信息互联网所开启的虚拟空间正义,标志着可分享性价值原则的重大拓展。当下兴起的物联网推动市场由“空间(符号)”再次转向“物”,孕育出“经济性分享(分享经济)”,虚拟空间正义进一步向现实空间正义拓展,“分享主义”普遍价值原则崭露头角。以发展物联网分享经济为切入点,个人、企业、政府等共同推动分享主义价值原则的广泛践行,当是促进包括空间正义在内的普遍正义的重要路径。
  • 时事观察
    张羽佳
    2016(8): 84-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权力是一种支配性关系,它通过空间的生产贯彻自身的意志并形成规训的治理术。空间知识型这一权力话语体系,它以空间为对象,通过对空间的布局和塑造而完成对于人的社会行为和家庭生活进行控制。依权力运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空间知识型分为紫禁城式的等级空间知识型、福特工厂制度下现代工业生产的空间知识型和以迪士尼为代表的消费社会的空间知识型。只有内在于历史和社会生活自身的乌托邦能够形成一种反权力的话语机制,实现对于空间知识型的革命性改造。
  • 时事观察
    解安, 徐宏潇
    2016(8): 89-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实现形式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与发展。然而这一有效的实现形式,因现行法律缺乏“特殊条文”的规定,在法律解释与司法实践中经常左支右绌。这显然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政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依靠各地合作社分散探索制定相应的自治规则成本高昂。针对这一问题,有必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法律修改进程,将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纳入其规范领域给予明确法律保护,这是目前保护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独特制度优势与推动其健康发展的较为可行的方案。
  • 经济改革
  • 经济改革
    潘文轩
    2016(8): 93-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变化是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两大直接决定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过于依赖经济高速增长;但在国民收入分配环节,居民利益是受损的。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已经成为实现2020年我国人均收入翻番目标的必要条件。居民收入增长模式需要从原先过于依赖快速“做大蛋糕”拉动,转向“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双轮驱动。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为了协调好两者关系,应将居民增收重点放在扩大居民部门增加值、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这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收入比重,是实现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目标的有效途径。
  • 经济改革
    张旭昆
    2016(8): 99-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存在私有制市场失灵和公有制计划失灵,因此需要一定的有节制的政府干预,干预的选择之一就是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基本原则有三:一是坚持让市场经济唱主角;二是在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行业里,坚持以私有民营企业为主体和主导;三是即便出现了市场失灵,也并非要通过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来解决,而是可以采用包括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内的各种政府干预措施,政府从各种干预措施中择优选之。谨慎稳妥地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尽最大努力同时发挥纯粹私有民营企业、纯粹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各自的优势,有助于真正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王德威
    2016(8):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晚清时局动荡纷扰,各种各样小说文类兴起,对中国的现代性何去何从提出了最精彩甚至最惊心动魄的观察。在众多文类中,科幻独树一帜,它是晚清小说文类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而这一贡献却在五四以后的传统中被逐渐淹没。回顾20世纪的科幻传统,乌托邦、异托邦以及恶托邦的辩证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如何看待以科幻出现的政治潜意识,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环境中,永远是一个值得挑战的话题。科幻小说的作家碰触主流作品所未曾注意或不敢书写的话题。这种自愿站在边缘,甘居异端的能量和想象力,是中国当代文学,甚至广义的政治历史的想象力,得以前进、展开创造力的一种契机。“幽暗意识”可能是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给予我们最重要的礼物,它以最曲折隐秘的方法,探触和想象人性和人性以外之谜。幽暗意识不再被简单地规范为五四以后感时忧国的传统,它引领我们思考,反省更广大的、更深不可测的生命领域。
  • 文化视野
    黄鸣奋
    2016(8): 108-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幻创意兼具科技性、幻想性和创造性。它产生于科学与幻想、技术与艺术、理性和情感等要素的交流、冲突和渗透的过程中。科幻伦理是科技伦理、幻想伦理和创造伦理的融合。它们分别是调整科学活动、幻想活动和创造活动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科幻伦理不仅是科幻创意的约束,而且是科幻创意的根据,因为它将责任感、使命感赋予科幻作者。依据科幻伦理进行创意创作的主要做法有三种:将现有伦理延伸到科幻情境,在科幻情境中对现有伦理加以审视,提出超越现有伦理的新问题。
  • 史海钩沉
  • 史海钩沉
    周尚文, 张祥云
    2016(8): 115-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联是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各族人民砸烂沙俄这座“民族监狱”后,以沙俄疆域内各民族客观存在的凝聚力为基础,顺应时势创建起来的。从苏联成立的历史过程和列宁在民族问题上的思想看,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基本精神是维护被压迫民族的权利,并不是一味地主张“民族分离”。在各民族关系问题上,列宁强调自主、自愿和平等,反对大民族尤其是压迫民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十月革命后,在建立联邦制国家、各加盟共和国拥有“自由退出”权利的问题上,列宁和斯大林并无分歧,他们的分歧只在于建立联邦制国家的方式与原则。史实表明,斯大林及其后的历届苏联领导人在实践中,背离了列宁一贯倡导的民主、自愿、平等的联合原则以及让步、谨慎、耐心的工作方针,将俄罗斯联邦置于其他加盟共和国之上,以致联邦制国家结构严重变形,民族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隐患逐渐沉淀、积存下来,直至苏联晚期民族危机与经济、政治危机掺杂在一起总爆发,导致苏联的解体。因此,苏联的崩溃不能归咎于列宁民族自决权的思想和主张,而是由列宁之后的历届领导人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造成的,所以普京的“定时炸弹”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 际会风云
  • 际会风云
    吾淳
    2016(8): 12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中,时间同步性至为关键,也颇显奥秘。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轴心期”各地区在时间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或同步性。如果我们不只是满足于这种“偶然”的表象,而是深入到这一表象的背后,探究“轴心期”的完整进程和完整内涵,那么我们也许就会发现雅斯贝尔斯所热衷的这一表象其实有着某种“欺骗性”。考察表明,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和犹太的“轴心期”在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轴心大抵是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希腊—罗马轴心和犹太—基督轴心则是从约公元前7世纪到约公元3世纪;而印度则表现出更加复杂的状况。可以说,不同“轴心”的发展在统一的时间坐标尺度下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所谓“轴心期”,并非像雅斯贝尔斯说的那样在时间上显得如此整齐划一。“轴心期”理论应当或必须设置更为宽泛的时间条件。但随着这一时间范围的扩大,所谓“同步性”的奥秘便不复存在。
  • 际会风云
    窦卫霖
    2016(8):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时政话语与一般文化作品的翻译方式不同,注重的是能否被接受。迄今为止,研究翻译如何准确地传达传播内容的较多,而针对翻译如何考虑传播受众、如何从翻译传播的效果出发,探索国际社会对中国时政话语对外传播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实证研究却很少。实证调查发现,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影响受众理解中国政治术语的重要原因。而提高我国时政话语对外翻译传播的效果,不仅具有传播意义,而且具有战略意义。以认知心理学“同化—顺应”为基础的心理接受理论,则可提出“以我为主、重视差异、不断强化、渐被接受“的传播策略,提高时政话语对外翻译传播效果。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罗小茗
    2016(8):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围绕纪录片《我的诗篇》和《我的诗篇:当代工人诗典》的出版而展开的“我的诗篇”事件,是一次充满争议的社会文化事件。其特征在于采取了诗歌、网络媒体和众筹相配合的媒介组织方式,生动揭示了当前“个人向何处去”的意识形态危机和社会力量的反应模式,提示了处理这一危机时亟待探索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至此,有力量的个体如何生成,个体生成和媒介组织之间的可能关联,以及与新一轮阶级议题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当前相关研究亟须跟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