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8年 第10期
    出版日期:2008-10-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桑玉成
    2008(10):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发展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进程,而且还是一种政治理想。广义而言,政治发展可以视为人类美好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观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得以运用和体现的进程。问题是,政治发展需不需要、能不能制定规划,有没有政治发展的规划和预期对社会健康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尽管在近代乃至于现代人类政治发展史上,很多国家的政治发展是在非规划的状态下进行的,社会往往被动地接受政治发展的进程。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具备了对政治发展的认知条件和知识基础,一些国家的政治发展也直接或间接地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推动政治发展的使命和责任。所以,遵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治发展战略和规划,当能使社会形成关于政治发展的预期,从而以此来奠定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
  • 论文
    陈红太
    2008(10):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主要搞清楚了三个问题:一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和实质,三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其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论文
    景天魁
    2008(10):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自1978年至今30年间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和发展,一种引致和谐的社会政策正在中国形成。社会政策的结构从实践性社会政策与学科性社会政策的失衡走向协调;主题从发展与公正分离走向二者的统一;目的从追求高的生活水平走向追求好的生活方式;功能从应付矛盾走向引致和谐;品格从他性走向自性;地位从边缘走向中心。
  • 论文
    张耕华
    2008(10):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时期以来的史学理论研究,大体经历了没有问题、寻找问题到发现问题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概论史学"、"剖析史学"和"反思史学"三个阶段。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树立明确的问题意识,贴近和关心史学实践,并逐步建立起中国式的史学理论研究模式。
  • 论文
    李良玉
    2008(10):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戊戌变法是一场科举知识分子激进派掀起的激进政治改革,在改良主义的理论框架内讨论这一历史事件,具有不太准确的性质。导致变法运动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内容与传统制度文化的矛盾,特别是传统皇位权力的制度障碍。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角度分析,改革运动明显资源不足;但是顽固派对改革运动的颠覆,则是对大清王朝政治合法性的彻底剥夺。
  • 论文
    郑异凡
    2008(10):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22年5月列宁中风,由于担心致残失语,无法继续工作,要求提供毒药,以备不时之需。列宁的要求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的生命价值观——活着就要为革命工作。列宁不止一次地向斯大林、克鲁普斯卡娅、乌里扬诺娃、秘书福季耶娃等人提出过索取毒药的要求,被直接要求执行这一任务的是斯大林。政治局委员们都反对这样做,要求未被执行。列宁在病中仍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我们留下宝贵的遗产。
  • 论文
    马龙闪
    2008(10):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对形成、确立苏联意识形态管理模式所起的作用看,苏斯洛夫和日丹诺夫两人之影响,不能仅从他们控制意识形态时间的长短来衡量。日丹诺夫在30年代审查苏联史教科书中,是听命于斯大林的首席检察官和拍板定谳者;在决策、发动30年代"大清洗"当中,是斯大林仅有的参与最重要决策的助手之一;他还是确立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主要理论家,现代资产阶级文化"全面腐朽论"的首倡者,战后意识形态大批判运动的最高层指挥官。苏斯洛夫比之于日丹诺夫,属于后来者。对于苏联意识形态模式和文化管理体制来说,日丹诺夫亲自协助斯大林,是属于创制者之列的人,而苏斯洛夫只是后来的模仿者和追随者。
  • 论文
    沈琪芳
    2008(10):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雅颂》中对以学院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都市的批判和传统乡村社会的赞美,是近年来知识分子批判思潮的文学表现,其思想动向值得思考。在知识分子自救的道路上,阎连科选择了回到乡村。在中国文学的书写传统中,乡村总是意味着诗意的存在,田园牧歌的美好,而都市却是邪恶的地方,是美好的对立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乡村书写非常发达,而城市书写却相对贫瘠的原因。当都市里受挫的知识分子彷徨徘徊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曾经养育了他们的、也是曾经被他们猛烈批判的乡村,"回家"便成了陷入困境中的知识分子唯一的道路。
  • 论文
    田雪梅
    2008(10):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居委会和业委会的困境分析为据,指出我国城市基层民主发展中社区自治的组织载体安排不清,是导致目前城市社区自治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找回国家是社区发展的政治逻辑,国家面临着既要退出、又要介入的两大任务。
  • 论文
    任中平
    2008(10):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些年来,四川省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四川是处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其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因而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从而为其健康持续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 论文
    钟祥财
    2008(10):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娜拉出走以后怎样"是现代中国的一个世纪性问题。当今的娜拉问题是中国经济如何真正融入人类文明。中国经济要完成现代市场体制的转型,需要澄清三种思想观念:一是怎样认识市场;二是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三是怎样推进市场经济。
  • 论文
    徐琤
    2008(10): 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讨论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中,不能够忽略金融全球化的因素和本质。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导致了虚拟资本过度膨胀,而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又导致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发达国家虚拟经济与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致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这是困扰当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也是诱发世界经济危机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
  • 论文
    阎凤桥
    2008(10):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可以从规模或入学机会、质量、效率和公平等方面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共需求进行评价。在肯定民办高等教育实现公共利益需求的同时,我们发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实对于公共政策提出了挑战。挑战集中表现在如何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公平性两个方面。
  • 论文
    赵勇
    2008(10): 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代,大众媒介的主要形式是印刷媒介,其"文字引导"的形式让国人形成一种内向、素朴、严肃、理性、善于思考的社会性格,此为审美文化产生的温床。1990年代后,电子媒介与数字媒介把人们带入到"图像引导"时期,国人的社会性格也开始变得外向、奢华、浮躁、感性甚至非理性,消费文化便在这种社会性格中潜滋暗长。因此,在市场经济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广告形象所打造的符号结构与图像引导所召唤的大众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异质同构性。思考文化转型,大众媒介虽然并非唯一因素,但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可低估。
  • 论文
    杨剑龙
    2008(10): 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部分大众传媒在关注受众中呈现出过度娱乐化倾向;在迎合市场中呈现出过于低俗化倾向;在追逐时尚中呈现出极端窥秘化倾向;在追求效应中呈现出趋于虚假化倾向。规范大众传媒的正确导向,应该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在注重娱乐品质中反对泛娱乐化倾向;规范传媒的社会责任,在注重提高大众水平中反对低俗化倾向;完善传媒的监督制度,在注重保护个人隐私中反对窥秘化倾向;加强传媒的职业精神,在注重提高传媒公信中反对虚假化倾向。
  • 论文
    罗本琦丨方国根
    2008(10):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徽区域文化中心的变迁是经济、政治、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区域文化只有在与经济、政治、教育协调发展中才能走向繁荣。经济模式的发展对区域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把握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繁荣区域文化的政治保证;教育则是繁荣区域文化的催化剂。
  • 论文
    张春美
    2008(10): 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体现在科研道德、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伦理价值观这三个层面。科学家社会责任的彰显,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有助于推进科学诚信,实现科技的公平竞争;有助于加强科技风险意识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有效减少和规避科技负面效应;有助于实现科技伦理的价值引导,体现人文科技观。这些,都实现了科学与人文的良性互动。
  • 论文
    黄家亮
    2008(10): 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朱政惠
    2008(10):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走出中世纪》及其二集是朱维铮教授有影响的学术代表作,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从其诞生的社会环境和学术背景去体认其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坚持以历史本身说明历史",是作者重要的治史理念和研究方法,也是其得以学术创新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