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11期
    出版日期:2006-11-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杨心宇|王伯新
    2006(11):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治和宪政的发展以核心价值为共识基础,这在西方表现为宪政除了制度的维度外,还有宗教的维度。当下中国的法治与宪政尚渐进在未完成的路上,支撑法治和宪政发展的价值共识还很薄弱。面对现代多元社会的逐渐形成,通过协商和妥协而达成的价值共识,将成为发展和巩固法治和宪政的根基;而延续了数千年的以社会和谐的伦理为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则孕育着中国法治和宪政的共识。 
  • 论文
    朱林兴
    2006(11):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闲置是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危害严重并直接威胁子孙后代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它本质上是二元土地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投机因素作祟的结果。强化闲置地的处置须从改革土地制度、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依法收回闲置地、健全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努力。 
  • 论文
    程光炜
    2006(11):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学界和民间对此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大众惯于把文学艺术当成奇观,把文化消费当成娱乐;另一方面,一批学者又大声疾呼文学的失落,纷纷为当代文学把脉。市场/消费是否必然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桎梏?中国当代文学是否真的走进了精神窄门?如果不是桎梏,那么文化市场的催化带来了哪些新文学的景观?文学写作者、批评家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调整思路?鉴于这些话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推出4位学者的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参与其中,发表看法。
  • 论文
    杨扬
    2006(11):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王一川
    2006(11): 15-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龚举善
    2006(11):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王晓华
    2006(11):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反思文艺学学科的论争中,主张回归文学学的学者揭露了已有文艺学研究的文学中心主义的倾向,但没有走上克服文学中心主义的正路;以文学学代替文艺学体系而又依然将该学科称为文艺学,无疑把文学中心主义推向了极致,这不是矫正,而是错上加错。因此我们有必要矫正文学学对文艺学的僭越,与此相应,重新出发的文艺学建构也应警惕本质主义的复辟、宏大叙事的异化以及文学中心主义观念,让文艺学真正回到多元共生的文学艺术本体。 
  • 论文
    郭绪印
    2006(11):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纪念北伐战争80周年之际,我们要澄清两个问题:一是“党内合作”;二是“左”的工农运动掩盖了右倾。这二者都与共产国际有关。
  • 论文
    徐掁光
    2006(11):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行之有效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以法治化的方式规范政党关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监督职能、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这一政党制度。
  • 论文
    夏国美
    2006(11): 29-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的推进与改革正在经历最关键的时刻。国际社会的经验表明,艾滋病政策推进及改革对解决或缓解艾滋病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必须改变将艾滋病易感人群陷于危险境地之中的文化、价值和做法。在经历了从对抗到协作,从道德至上到多元理性,从“以病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之后,中国艾滋病社会政策正走向理性。但是,要真正达成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目标,还必须从制度层面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 论文
    张兴杰|何煜
    2006(11):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结构功能主义系统观的视角观察,在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呈现新特点的条件下,现有反贫困系统存在着目标设定不合理、获取资源的能力不足、整合水平不高和维模功能失调4个方面的不足。为适应变化了的农村贫困形势,反贫困系统必须进行自我调适,其重点应是以促进农民群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以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为突破口、以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及培育农村自治力量为重要手段、以完善法治体系为保障,促使农村反贫困系统取得长期、可持续的成效。
  • 论文
    邓宏图
    2006(11):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权力的使用中有3种博弈形式:地区间的博弈、官商间的博弈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在法律缺位、集体行动机制缺失、民间监督机制不力导致权力得不到制约的情况下,上述3种博弈形式容易构成一个逻辑上的递推关系,其结果就是“公权悲剧”和“制度锁定”。只有依循公权力使用的“底线原则”,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才能塑造制度化的、新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 论文
    卞凤玲
    2006(11):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改变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增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苏北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但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农村精英的流失、流动资本短缺等因素的存在,制约着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因此,必须发挥行政部门和市场主体本身的力量,推动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 论文
    王书会|邱扶东
    2006(11):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俗旅游资源就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和。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民俗旅游项目过于舞台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二是开发格调低俗或把民俗庸俗化。解决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问题的主要对策应是:尊重民俗,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走精品化道路。 
  • 论文
    胡亮
    2006(11):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社会权力的变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自撤社建乡、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最近的税改以来,基层政府进入乡村的动力进一步减弱。在此前提下,由于村委会缺乏相应的资源以及村民对干部道德上的质疑,村委会权威不断弱化;同时,由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村民减弱了同村庄的联系,其对乡村政治参与的意愿也随之减弱。这些都共同导致了当前乡村社会正式权力的真空状态。 
  • 论文
    黄平
    2006(11): 49-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着“外冷内热”的大环境,经历着中国社会剧烈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而要把握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首先需要对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的挑战、国际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发展中的困扰、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追求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论文
    贺雪峰
    2006(11): 5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革命与实践的逻辑与欧美国家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不能盲从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要有明确的本土化的发展目标,尤其要重视真正的中国经验研究的回归,循着经验本身的逻辑,努力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 论文
    2006(11): 5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2006(11):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秦建鸿
    2006(11):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汪诗明
    2006(11):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太平洋战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为抗击日本法西斯势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太平洋战场的一部分以及澳美等国盟军联合反击日军的重要军事基地,西南太平洋岛屿战场在有效钳制日本进一步扩张,以及在盟军由守转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岛屿居民以各种方式配合盟军作战,为盟军取得太平洋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宝贵支持。 
  • 论文
    张云
    2006(11):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化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成功运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军事上的惨败。遵义会议之后,党内政治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折,围绕红军长征的战略全局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既坚持原则,又讲究斗争的策略,营造了党内高度团结统一的政治格局;并且从长途转战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动性,开展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党内政治生活正常运作的坚实基础,从而保证了长征和长征之后中国革命的胜利。 
  • 论文
    张耕华
    2006(11):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知识在致用上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致用优先于求真,还在于“真假不论,都能致用”;从而使得历史知识在致用上的特征较近于文学艺术,而稍远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 论文
    王志明
    2006(11):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从保举题补制度、皇帝人事权(人事因素)、捐纳制度(经济因素)和科举制度(文化因素)等层面来透视雍正朝的选官特点和各选官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雍正对官制的改革使“康乾盛世”有了组织保障,同时也增强了政治和行政的非理性因素,使中国官僚体制的近代转型更为困难。
  • 论文
    朱贻庭
    2006(11): 78-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胡守钧教授在《社会共生论》中,从社会存在论角度首次提出了“社会共生”的概念,并从人性论的思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共生的机制——“斗争与妥协的互动”。“社会共生”是“社会和谐”的事实前提和基础;承认“社会共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前提,而构建“和谐社会”又是为了社会能更好、更合理的“共生”,这些集中体现了胡守钧教授提出“社会共生”和“社会共生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