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3年 第1期
    出版日期:1993-01-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万厦
    1993(1):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了今后必须从七个方面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其中第五条尤其引人注目地指出:“建立和完善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依笔者理解,这里不仅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我国监督机制中的体制层面的问题,而且这后一层意思,还蕴含或许说兆示着我国的政治监督的指向将发生战略性转变,即由传统的“单向性”监督走向现代的“多向性”监督。
  • 论文
    胡义成
    1993(1):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以“自由”、“平等”、“人权”、“人的价值”以及“博爱”等观念组成的人道主义,是中国哲学家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80年代又一次掀起高潮。但争论双方均未顾及人道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本文拟对此作初步探讨,并论析80年代那场讨论的教训。人道主义是商品经济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唯物史观高明于其它历史观的地方之一,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而成的生产方式出发来说明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正是依据这种科学方法,对适应于商品经济的一系列观念形态进行分析:
  • 论文
    尚志英
    1993(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斯基的语义真理旨在对唯物主义真理论中甚为模糊的内容作出语义学的重新阐释,因而开辟了真理观的新天地。真理定义的充分条件是建立科学语义学的基础工作。T公式本身只能涵盖真理的部分定义。塔氏理论是由罗素开拓的对真理概念语义分析的深入和升华,是分析哲学的典范。塔氏的功绩在于:以现代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为手段,为唯物主义真理定义提供了精辟的语义解释。
  • 论文
    潘德荣
    1993(1):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诠释循环”是理解诠释学的关键性概念之一。现代诠释学的所有经典作家都对它有过重要论述,他们的观点虽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一致把循环视为诠释的理解之基本特征。循环的理解理论之兴起,是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它所提出的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为理解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 论文
    陈伯庚
    1993(1):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是又一次重大突破,而且对于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否定,而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继承和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重点是商品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一致的。
  • 论文
    翁华建
    1993(1): 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认为,“经典意义上的计划”有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1)计划是按需要调节生产的手段;(2)计划对市场的否定是一种哲学意义上包含了肯定其合理内核的积极扬弃;(3)计划存在于利益无差异的境界中,科学性与利益性内在地统一于经典计划之中。文章把传统计划运行的内在矛盾归结为科学性与利益性的矛盾,对改革前后这对矛盾的演化作了具体描述,揭示了计划机制的三次变异,认为“看不见的脚”的无规则调节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模式下计划运行内在矛盾的主要特征。为解决这一矛盾,文章提出了计划机制、市场机制和政治机制“三位一体”的运行模式。作者认为,规范化地方政府、各部委、办、局等中间利益主体的活动,消除“看不见的脚”的无规则调节,是设立政治机制的目的所在。
  • 论文
    姜义华
    1993(1):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梁启超所提倡的开明专制论,开20世纪中国政治保守主义思潮的先河。其后,古德诺、杨度的君宪救国论,国家主义派的醒狮运动,蒋介石的训政论,中国法西斯主义的鼓噪,丁文江、蒋廷黻的新式独裁论,林同济等人的新战国策,虽各有特色,但大体沿袭了梁启超的思路。10年“文革”中盛极一时的全面专政论,貌似激进,本质上却是十足的政治保守主义。新近被鼓吹的新权威主义、新保守主义,是上述思潮在新形势下的继续与翻版。政治保守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对幻想民主政治可以一蹴而就的一种惩罚,但它自身并没有象鼓吹者所标榜的那样,给中国带来稳定、秩序和效能,相反,倒是一次又一次地造成了巨大的动荡、无序及负效能。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是在不断地克服了政治保守主义的冲击之后而逐步发展的。
  • 论文
    潘君祥
    1993(1):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在近代上海对外开埠以后,上海原有经济迅速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接轨,城市也走上了发展和繁荣之路。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回顾这一近代上海经济发展的轨迹,探讨分析上海经济近代化的内部动因,这对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有借鉴意义的。一、企业家精神与近代上海经济繁荣近代上海民族资产阶级是近代实业的经营主体。近代企业家是近代上海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批精英人物。近代上海经济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众多的客观条件,但是这些客观条件最终有赖于经营者的充分利用,才能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现实有利要素。况且,
  • 论文
    吴新文
    1993(1): 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对康德哲学的研究和解释是海德格尔前期哲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海德格尔思想和康德哲学究竟有何渊源关系?查尔斯·薛奥弗认为,海德格尔毕生追求对存在意义的领悟,把本体论作为其哲学思考的中心关切,这与康德在形而上学领域所发动的哥白尼革命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康德通过批判地考察人类认识能力,
  • 论文
    孙遇春
    1993(1): 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海德格尔在他的后期一再强调,他比之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更忠实地坚持了现象学的原则。中世纪晚期的唯意志论使哲学中所谓超越主体的明晰性之具体化成为疑问,所留下的只有彻底的怀疑主义,这就是笛卡尔以他的第一沉思“上帝不会欺骗我”这一论据所表达的怀疑主义。如果普遍的确定性是依赖于某种对人类理解在原则上是模糊的任意性,那么就不容许接受一种所谓的明晰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