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3年 第4期
    出版日期:1993-04-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顾晓鸣
    1993(4):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方广播电台开播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形成了新闻改革的一股冲击波。它的意义不仅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下,为新闻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而且可以触类旁通,对同为舆论工具的报刊的改革来说,也极有启发作用。为此,本社在最近与东方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联合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对舆论载体的改革问题,进行了探索。本市部分新闻、理论界的前辈和有关的中青年学者以及报社的老总们共五十余人应邀参加了讨论。这里,我们把会上论及的内容刊发出来,供大家参考,欢迎广大读者参与我们的这场改革。
  • 论文
    尹明华
    1993(4): 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1992年10月21日,一个晴空万里的下午,一部分未来的东广记者、编辑们登上上海外滩的电台楼顶,眺望阳光下的上海全景,心胸宽广,豪情奔放。我们凝神地思索着:在这座城市里,每天在发生着多少事件、多少变化,今后出现在我们东方新闻广播中的报道,是不是那些最有意义的事件?在特定的时段里,我们为什么去作这样的采访报道而不去作那样的采访报道?我们为什么会抓住平庸而放掉了重要、捕捉黯淡而遗漏了辉煌?作为东广记者、编辑,我们有理由经常这样询问自己。
  • 论文
    王元化
    1993(4):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东方电台的开播,是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概而言之,它有三个意义:一是调动了群众的参与;二是贴近人民的生活;三是面向大众社会。象东方电台这样,埋头做了许多有益工作的舆论媒体,是值得赞赏的。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东方台的直播,这是我们广播事业,也可以说是整个新闻事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创举。因为这种直播可以使听众毫无拘束地与主持人交谈,以倾诉他们的各种隐秘、苦恼和愿望,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见解。这对我们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 论文
    马达
    1993(4):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东方广播电台的崛起,在上海新闻界及社会各界掀起一股空中电波旋风。为什么东广台建立短短几个月,就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他们的改革尝试是多方面的,有独创性的,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一,解脱了广播新闻公告性、程式化、内容单调和时效差的束缚,在“两为”的方向下,从广大听众的共同兴趣和普遍需要出发,寻找为广大听众喜闻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跟上了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步伐。比如,实行滚动式播放新闻,频率大大加
  • 论文
    邹凡扬
    1993(4):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新闻改革仅仅搞点小改小革是不够的,要跳出旧模式,从体制上改起。拿广播电视来说,就是如此。广播电视所受的束缚,主要是苏联模式,就是从他们的计划经济的要求搞出来的那一套。也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而设置的条条框框。广播电视业与报业有所不同。中国的报纸历史比较长久,党报党刊从《向导》算起也有70年的历史,有自己的传统。我们自己的广播事业创建比较晚,建国以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机遇,自己没有一套,只好照搬照抄别人的。苏联模式加上阶级斗争为纲,使
  • 论文
    束纫秋
    1993(4):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东方广播电台开播半年来就获得了广大听众的赞扬和热爱,是不容易的。是异军突起,是上海新闻广播事业的新收获,也是上海改革开放的一项新成绩。这次,《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等单位就它获得的成绩进行讨论,也是很及时的。所提的探讨主题“东方广播对新闻改革的冲击波”,也非常形象生动,显示了东方台的工作对上海新闻和社会的强烈影响。大家形容它是“冲击波”,我说它是“异军突起”,都是有“不平凡”、“震撼”之意。对于它的“突起”和“冲击”,无论从广播宣传,生活指导,文化享受,群众服务,以及内部体制等方面都有不少经验可以探索和吸取,许多同志已经作了分析和阐
  • 论文
    张启承
    1993(4):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一个电台,特别是一个新开播的电台,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反响,原因何在?应当说,从报刊改革的角度看问题,东方台可资借鉴的经验很多,但我认为最值得重视的还是东方电台的采编人员的两个“心系”。一、心系群众,开创了舆论监督、双向交流、三个贴近的切实渠道。报纸、广播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又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这是众所周知的大道理、老道理。可真正要卓有成效地贯彻,却并不是一件易事。一个新闻舆论机构是不是、能不能平等相待,双向沟通,满腔热心地关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从而收到舆论引导、舆论监督的实效,这不是水平问题,而是一个根本的观念问题。在改革开放大步跨进,社会按市场经济机制运转的今天,新旧交替,矛盾错综,利
  • 论文
    陈念云
    1993(4): 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东方广播电台的诞生和开播,在上海新闻界以至全国新闻界激起了相当大的冲击波。东广台何以能引起这样大的社会反响,我认为,他们在广播改革方面,处理好了三个带根本性的关系,对新闻改革具有普遍意义。第一个关系,是发挥宣传功能和发挥传播功能的关系。
  • 论文
    居欣如
    1993(4): 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东方台的实践确实给我们新闻界提出了不少值得探讨、研究和借鉴的东西。我感到东方台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的广泛的群众性,利用自己广播的优势,调动群众参与意识,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它反映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困难,倾听群众的心声,关心群众的疾苦。群众不仅把他当成良师益友,甚至在生活中发生什么不愉快、不易解决的问题都会想到要找东方台。这就是东方台的最大成功。
  • 论文
    张福荣
    1993(4):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我国的广播电台历来都称人民广播电台,其旨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近年广播改革,各地涌现了一大批没有冠以“人民”称号的广播电台,东方广播电台只是其中一家。是不是这些广播电台已经抛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了呢?答案当然是:“不!”相反,这些电台以极大的热情创办了一大批反映群众心声,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服务的节目,以其鲜明的人民性而受到社会的赞扬和人民群众的喜爱。那么广播电台如何体现她的人民性呢?
  • 论文
    夏鼎铭
    1993(4):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新闻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体包括新闻业务改革、新闻观念改革、新闻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其发展具有内在的必然性;总的是适应、反映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需要,并为之服务。 80年代开始,首先是业务改革。当时面临的矛盾是:党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我们的报纸大多还停留在空洞的政治说教上;会议报道长而空,经济报道老一套,社会新闻还是禁区,……文风则是长的多,短的少,不生动,不新鲜。
  • 论文
    贺善侃
    1993(4): 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1改革开放的深化把主体功能置于突出的地位。当今我国正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其实质就在于扫除障碍,充分挖潜,发挥主体功能,弘扬社会主义主体性。首先,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实质在于人的解放和发展。解放生产力就是解放人,发展生产力就是提高弘扬主体性的程度。正是在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们通过自己意志力量的对象化,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显示出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力从一个方面体现出人的本质——能动的主体性。因此,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人。改革的实质就在于
  • 论文
    李经中
    1993(4):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政治思想家的政治设计都是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的。正如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自己的审美情感、体现自己的审美标准一样,政治思想家也通过自己对美好社会的政治设计来反映自己的审美标准。所以,从审美标准的角度来探讨不同的政治思想家的不同的政治设计,对于把握这些政治设计的丰富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作用。
  • 论文
    丁建中
    1993(4):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一以往人们谈论西方股份公司的特征时,总是以股东的资本所有权与管理阶层的经营权相分离作为主要特征。这种传统的“两权分离”说其实似是而非。我们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原先分散的股份资本一旦投入公司运营,就联结成公司集中的现实资本,股东丧失了或让渡了以股份投入的资本所有权,作为代价或交换,股东获得了股
  • 论文
    田锡文
    1993(4): 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又通过修改宪法对此加以法律确认。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方式,经济资源、生产要素都须商品化,进入市场,并通过市场机制达到资源流动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最佳组合。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当然不能例外,也须进入市场,以商品形态流动。否则,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不完善的、不规范的,市
  • 论文
    沈佩萍
    1993(4):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外高桥保税区南隅的杨园乡是一个环境优美、物丰人和的乡村。浦东的全面开发,为这17.5平方公里的杨园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发、开放氛围,同时,也给二万的杨园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杨园乡紧邻外高桥保税区,并有4000多亩土地被划入外高桥保税区。杨园乡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开发价值很高,是一块难得的宝地,这儿的内河航运和公路运输都十分便利;即将成为浦东主要内河运输河道的高桥港、赵家沟都经过杨园。浦东开发计划中
  • 论文
    路新生
    1993(4):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人,应当成为历史和历史学研究中的主体,这是目前史学研究中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我国的史学工作者在认识到人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的人;在阶级社会中,人具有阶级的本质等等情况后,将影响历史和历史学发展的原因,归结为社会存在,归结为经济、阶级、政治等等原因,突破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历史学的窠臼,这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然而,我们往往会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对问题的认识失之偏颇。长期来,我们恰恰忽略了
  • 论文
    朱政惠
    1993(4):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也将自五四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由于新中国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所以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文拟分4个时期,评述当代中国史学思潮发展的大体内容和特点。
  • 论文
    王强
    1993(4):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一中外学者对知识分子概念的看法有很大差异。国内理论界一般认为,可以从学历、职称、工作性质和职业作用等方面界定知识分子,或者结合知识分子起源、社会功能、社会属性和社会特征等因素,认为“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素养,从事专业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包括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从事专业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内,才能算是知识分子。上述对知识分子的界定,主要侧重在制造知识、传播知识、接受知识和操作知识的层面。从纯描述性语义学角度究其涵义,它只是“读书人”的代词而已。国外学者对知识分子的界定在语义学层面上与国内学者歧义不大,但在哲学或社会学层面上,他
  • 论文
    丁耘
    1993(4):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一一般说来,人对其自身生命的意识构成了它与其它有生命存在物的主要区别。生命意识意味着(1)知道自身是有生命的;(2)追问或径直设定这一生命的意义。就西方文化而言,生命意识的两重意味在哲学和宗教中获得其纯粹反映;而作为生命活动的最高境界、象征和产物的艺术,则往往直接体现了生命意识。由于它的这种直接性,艺术对生命意识的思潮转向极其敏感,在某些时代,它甚至越哲学、宗教而上,主宰着当时的探索。人的生命活动渗透着自身的生命意识。如果“文化”可被视为对人的生命活动的一般称谓,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