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6年 第4期
    出版日期:1986-04-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薛枢
    1986(4): 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前所少有的良好学术环境下,迎来党的“双百方针”提出三十周年。在为学术界服务的机机构里工作了几年,觉得有些话想说。当然没脱俗的水平:也就是回忆往昔,扯几条教训,庆幸今天这鼓励讲理的新时期,希望明天更好。大约这可算一种人之常情吧。(一)我首先想到了在本市某大学搞哲学教学和研究的老友幸康(笔名)。幸康同志“文革”前原在一所学院任教。
  • 论文
    吕会霖
    1986(4):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对立统一,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这是现行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论著普遍采用的一个提法。其实,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也不符合马列的原意。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会出现新的情况;同样,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必然要改变其具体形式,它们相互间的斗争也会出现新的情况。
  • 论文
    罗文波
    1986(4): 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内外争论得很激烈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什么是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说。哲学中说的本原是指万物的起源、属性的载体或现象的本体。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讨论过本体论的一些问题,但都没有提出把这些问题单独列出来当成哲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最早提出“本体论”的概念并把它当成是哲学必不可少的部门的是德国哲学家郭克兰纽(1547—1628年)。后来本体论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黑格尔才结束了这一状态。 
  • 论文
    贺善侃
    1986(4): 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念对现实的摹写和规范不可分离所谓概念摹写现实,说的是概念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谓概念规范现实,说的是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标准去衡量、辨认客观事物。概念对现实的摹写和规范须臾不可分离。这一思想在我国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解放前所作的《知识论》一书中已有详细阐述。
  • 论文
    佟明忠
    1986(4): 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试对利益分析法的根据、内容以及和历史唯物主义其它方法之间的关系三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一)把利益分析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有何根据呢?首先,利益分析能揭示社会运动的物质动因,是解开社会历史之谜的一把钥匙。
  • 论文
    周山
    1986(4): 16-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譬”是中国古代的类比方法。它究竟是不是一种逻辑方法,在我们的逻辑学教科书中应不应有其位置?我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这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Ⅰ]什么叫“类”?朱熹对此曾作了很好的说明:“天下有不可皆同之理,故随他头项去分别类族。……就其异处以致其同,此其所以为同也”。从不相同的事物中寻找共同点,然后以此为据将它们集合在一起遂成为类。类是相对的,因而“类”这个概念也具有相对性。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论文
    徐德清
    1986(4):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言”是语言、文字,“意”是事物的真象或真知、思想。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言能尽意。《论语·子路》中就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苟子也说:“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非相》)墨子认为:“举,拟实也,言,出举也。”(《经上》)举就是拟实,以此名拟彼实,言就是把物之摹写表达出来。所以言能表达真知,传达知识。掌握了言,便知道了所要表达的意义了,“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经上》)儒墨两家充分看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阐述真知中的作用,论证了“言”和“意”的一致性。然而“言”“意”对立的地方,他们并没有加以注意,倒是被庄子发现了。
  • 论文
    范梅波
    1986(4): 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社会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商业活动和生产活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工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对立。第四次社会分工是物质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这和前三次分工具有相同的性质。但是第四次社会分工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历史上这种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伴随着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的产生而产生,因而与其说是劳动分工不如说是政治分工更确切。
  • 论文
    陶黎铭
    1986(4):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许多教科书和工具书都论定孟德斯鸠的地理说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辞海》“地理环境决定论”条目说:孟德斯鸠同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果尔一样,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条件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因为他认为,人同动植物一样,是地理环境即社会生活外部条件的产物,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人口种族的分布、文化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
  • 论文
    思芹
    1986(4):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周文彬同志在《精神现象学的艺术画卷》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意见:对章永璘与黄香久的评价不应停留在伦理主义,而应站在历史主义的高度(《探索与争鸣》86年第2期)。确实,如果我们只是停留于对黄香久悲剧命运的同情,以章永璘对她的离弃不合伦理即对章作出否定性的评价,是“肤浅”的,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周文彬同志对以章永璘洋伦理行为的不合理性而否定其历史行为的合理性提出批评,是正确的。但周文彬同志自己则走向了另一偏向:以章永璘历史行为的合理性而否定其伦理行为的不合理性。
  • 论文
    江成龙
    1986(4): 2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控制工资基金采取“刚性”模式,即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制订基本统一的工资标准进行定级、升级的方法,是弊大于利的。工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工资基金的“弹性”控制模式和“弹性”调节机制,即国家一方面通过规定一个工资基金增长的限度;以控制工资基金的增长率,使积累与消费能够保持恰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又在一定限度内给予企业根据经营状况合理分配的自主权,以搞活经济,从而达到宏观可控而微观又活的目的。
  • 论文
    徐允人|刘进|朱炎|胡澄华
    1986(4): 3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上海文化事业税收的历史演变与借鉴建国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税收制度的变革,上海文化事业的税收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建国初期的文化事业税收;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文化事业税收;3、“二五”时期至1966年的文化事业税收;4、1966年以后的文化事业税收。上海各个时期文化事业税收的演变过程,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可资借鉴和参考:1、把课征文化娱乐税作为地方城市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从文化娱乐税的发展演变来看,无论是特种消费行为税,还是文化娱乐税,它们都是城市地方税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论文
    沈建国
    1986(4): 39-40+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要搞活企业,使企业获得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这对于企业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发挥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企业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必须明确,不是能够进行生产就可以生存、发展的,只有在生产经营中不断地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才能开创发展壮大自己的道路。
  • 论文
    严桂林
    1986(4): 4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福利国家”产生的主要原因现在,国内研究者一般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工人阶级斗争的发展、国家经济职能的加强、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这些分析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对问题的关键分析得不够。我认为,应着重从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这一角度来揭示和阐述“福利国家”产生的原因。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间的横向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作为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态的劳动方式也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
  • 论文
    王锡麟
    1986(4): 43-45+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斯密劳动价值论提出之后直至现今,人们对他的传统评价就是认为斯密建立了二元结构的价值决定论。认为他既肯定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者的耗费劳动所决定,又承认价值可以由所购买到的劳动来决定,由此,形成了他的“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的价值决定的二重性。但是,斯密在创立劳动价值论时,按照他本人的意愿,或者,按照他本身所表述的理论体系,是否存在劳动决定价值的二元体系,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斯密劳动价值论的一元性作些探讨。
  • 论文
    张仪芳
    1986(4): 46-49+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形象化的说法表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开始于十月革命后。这一观点历来为史学界、理论界所接受。近几年来,有些论著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到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这一看法,有的同志表示反对。本文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学界指正。
  • 论文
    高呈祥
    1986(4): 50-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在很少有人再坚持社会主义的法“只反映无产阶级意志,不反映其他人民的意志”的说法,一般都认为“我们的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然而在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上,仍有不少同志认为“法只有政治职能,不存在社会公共职能”,如果“承认法有社会公共职能,就是承认法是超阶级的”。在这些同志看来,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和人民性还可以统一,但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则绝对不能统一。这种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 论文
    潘理性
    1986(4): 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照宪法规定,乡和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层政权,是县级以下政权。这一级政权在农村一直就有,三十多年实践证明它起到了一级政权作用,保障了党和政府工作对基层的落实。但是,这一级政权在城市一直没有。城市中的街道办事处是政府派出机关,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街政府作用,但派出机关和政权机关性质不同,不能等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27)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繁荣,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和新城市的出现将是必然趋势。应当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城市发展的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 论文
    廖光中
    1986(4): 5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一次接待美国法学家一行数人,有人问:交通事故如何赔偿?例如撞死人赔偿多少,撞掉一支臂赔多少,撞掉一条腿赔多少?接待人员没有一个回答的。这并非我们不知道内部处理罚则,只是这种罚则与他国相比距离很大,不便于说。他们认为,这与我国的开放政策关系很大。因为外国人来经营企业都是住大城市,旅游也是繁华之处为多。
  • 论文
    刘芳|路薇|朱晓英|林荣林|唐志龙
    1986(4): 5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我们对上海市的部分沙龙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整理如下:关于沙龙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由于长期集权化的政治、经济调节模式作用,我国传统的交往方式也局限于垂直隶属关系的树干式交往。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上述单道往复型的信息交流体制也必然向多道、多层次、散发式转化。注重横向联系和不同行业、部门、个体间的“互补”、“杂交”为调整交往座标系提供了普遍的可能性。
  • 论文
    孔智华
    1986(4): 58-6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近在上海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与指导下,我们对目前上海局级现职行政干部的工作日的具体活动过程做了一次动态的考察,目的在于了解他们基本的时间运用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一、目前上海局级现职行政干部的时间使用方式我们的调查主要采取:1、随意地抽选五十名局级现职行政干部;2、详细地记录他们一周的生活与工作的具体活动;3、对该记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研究。
  • 论文
    纪影
    1986(4):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月七日至八日在北京召开了艾思奇学术思想座谈会。在会上发言的有胡绳、许涤新、杨超、韩树英、温济泽、邢贲思、黄枬森以及北京和外地的其他理论工作者。以下几点有新的深入。第一,《大众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本书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通俗形式。在这次会议上有的同志从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特别是上海的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探讨,认为《大众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有三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力量;2)反映了时代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正确解答了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国家民族的救亡图存问题。3)生动活泼的通俗形式。
  • 论文
    方松华|忻剑飞
    1986(4): 6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现代著名政论家、哲学家。他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一对联,是他的理想人格和灿烂人生的写照。1889年10月6日(清光绪十五年),李大钊出生于河北乐亭县。父母的早亡,使幼年的李大钊只能依靠祖父生活。1905年他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他以卓越的才华被誉为北洋法政三杰之一。
  • 论文
    方松华|忻剑飞
    1986(4):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梁漱溟,中国现代著各的文化哲学家。在他整个漫长的哲学生涯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三部文化哲学专著可以标志他整个思想规迹的起伏和人生道路的坎坷。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祖籍广西桂林的梁漱溟出生在六朝之都北京,1900年入北京中西小学堂,1906年读完顺天中学,尔后毕业于直隶法政学校。梁漱溟在回忆其一生的思想发展时曾再三感叹父亲梁济对他早年哲学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深厚影响。
  • 论文
    马积华
    1986(4):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对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的制订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的理论制订,首先是他的“领导权”观念成为大多数现代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研究的基础。葛兰西以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最薄弱环节突破的理论为依据,提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也有薄弱环节,意大利曾是一个实例。葛兰西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的核心在于上述这个原理。他得出了关于在意大利进行步步为营的斗争形式,也就是夺取政权和平道路的结论。他也不排除武装起义——“运动战”,如果这被具体的历史时机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