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第11期
    出版日期:2005-11-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张燕伶
    2005(11): 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刘明涛|高民政
    2005(11):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史记》中关于尧、舜、禹时期政治形态的描述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政治思想,反映了儒家在权力运作和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构思,折射着儒家的政治理想。从制度本身来讲,这种民本政治的理想模式存在巨大的缺陷:它是小范围的、不完全的“民主”,实质上还是人治体系,这种制度设计淡化或回避了个人对利益的追求,而且,它的政治“减压阀”弹性太大,加之历史、经济等原因,这种理想模式不可能真正实现。
  • 论文
    李梅
    2005(11):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曹晋
    2005(11): 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燕国材
    2005(11):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和谐教育与和谐社会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有和谐教育的支持;另一方面,和谐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有和谐社会的配合。 
  • 论文
    龚咏梅
    2005(11):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学术谱系是中国学术发展特别是人文学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议题。近期“盛世中国能否出现学术大师”的网络议论,把学术谱系的问题再次凸现在学人的面前。国际著名的儒家学者杜维明认为,当代中国有成就的学者能发扬光大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承的大传统,改变近代中国学术谱系断裂、断层的状况,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沉下心来进行学术传承和积累,薪火相传,通过学术谱系的建构,整合团体的力量,开创新的学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不同文明的对话,对人类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 论文
    孙文营
    2005(11):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大多是从循环经济的表象出发的。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也应该从循环经济功能的角度进行,循环经济的功能在实践中会表现出4个方面的功能:即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因此,可以将循环经济的实质界定为一种生态发展模式、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发展模式。 
  • 论文
    何念如
    2005(11): 16-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2003年以来的宏观经济运行,从一些统计数据的变化中可以找到本轮经济“过热”的特征及其驱动力。针对这次“过热”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已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部分实现了为经济降温的目标,但是经济运行背后存在的深层问题,仍需长期关注,并通过改革予以解决。 
  • 论文
    杨曾宪
    2005(11): 19-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国内有关地铁项目的实例,剖析若干“可行性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理论症结,强调地铁规划必须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性原则,作出可供城市规划、决策者参考的地铁的科学价值决策程序。 
  • 论文
    余源培
    2005(11): 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和谐的理念做好宗教工作,要求妥善处理好两对矛盾:一个无神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执政党,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宗教界如何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正确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要依据有关政策和法规,努力开拓宗教在伦理道德、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尽力化解宗教可能产生的消极社会作用。前者是主导性的,后者是预防性的,两者相辅相成。 
  • 论文
    陈占山
    2005(11):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清之际存在着一个由奉教士人组成的群体,其大体形成于利玛窦进京后的20年间。此后中国社会剧烈变化,该群体积极应对,竟得以顽强延续和发展。康熙晚年开始禁教,雍、乾两朝变本加厉。在这种背景下,奉教士人群体方大幅度萎缩。在本领域的研究中,奉教士人身份认定是一个难点。就目前而论,其确认的标准明显存在着可议之处。
  • 论文
    许兴亚
    2005(11):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学术界流行的有违这一基本观点的“市场经济一般”、“资本一般”、“股份制一般”等理论进行分析。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因此,试图用所谓“市场经济一般”等理论,来“规范”和“评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做法,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 论文
    史式
    2005(11): 3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有关太平天国史事的争论十分激切,但是未能解决问题。笔者恳切地向双方建议,首先改变争鸣的气氛,大家抱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化激切的争论为友好的争鸣。其次改进争鸣的方式,放弃空洞的“肯定”、“否定”、“神化”、“鬼化”的争辩,梳理出一系列具体的问题,逐个解决,得出结论。在争鸣中不说题外的话,不搬名人的话为自己助威,不向对方扣帽子,不引用落不了实的史料。通过争鸣,不仅解决难题,取得成果,而且培养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和谐的学术风气来。

  • 论文
    彦林
    2005(11):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葛红兵
    2005(11): 34-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1世纪中国文学发展面临三个瓶颈,一、世界化的瓶颈,二、都市表现力的瓶颈,三、回到社会关怀的瓶颈。相应的,21世纪中国文学面临着建构生成论的文学发展观、建构都市文学话语以及重建文学之介入性的任务。
  • 论文
    丁钢
    2005(11):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需要从大学发展的特性,讨论如何健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同时在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两种知识生产模式与知识产权、交叉学科与分化的两个趋向、如何形成与学术学位体系相配套的专业学位体系、适当调整高校投资策略、提高教育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大学的发展展开探讨。
  • 论文
    华民
    2005(11):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世界的视野来考察,国际金融中心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以这些条件来衡量,在发展中国家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难度很大。中国必须在保持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及对金融体系进行对内和对外的双重改革等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层级和区位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其面临的是深层的体制改革问题。
  • 论文
    王家范
    2005(11): 37-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向西方学习”与“回归中国”并非是不可得而兼之的选择,理智的态度是以我为主,海纳百川。复兴儒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必得对提倡的东西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要注意抓住儒学的优点,探索如何教会人懂得内在反省与潜心修养,人类的自我完善必须通过内省完成。它是一个细致的文化薰陶与长期积淀的过程。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更需要冷静地进行新的探索,不能迷信大轰大哄,它不可能真正奏效。
  • 论文
    陈卫平
    2005(11):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揭示传统儒学理想人格论蕴涵的默会维度,应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理论潜力。
  • 论文
    俞吾金
    2005(11):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包括学术研究活动的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嬗变。在转型前的中国社会中,学术研究活动基本上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封闭状态中,而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术研究的场景、观念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学术上的“自说自话”到“平等对话”,从思想上的“定于一尊”到“多元状态”,从方法上的“简单还原”到“复杂考量”,正是这种重大变化的具体体现。
  • 论文
    黄敏兰
    2005(11):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方之光、毛晓玲因对学术动态不够了解,将潘旭澜批评太平军的两篇文章当作是整个学术界“否定农民起义”思潮的标志。他们没有看到,批评太平军、否定农民起义的不只是潘旭澜一人,而是众多的中外学者。这些学者认为,农民起义不仅没有所谓的革命性,没有推动历史前进,而且对中国社会起到极大的危害作用。“否定农民起义”思潮的产生表明,以往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农战史专题需要改造和创新。
  • 论文
    高放
    2005(11):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大学张光明教授新著《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考察》一书,对许多人物的评价,对马克思、列宁等人的社会主义观及其演进过程的认识都有自己新的思考和独特的分析研究方法。作者更是注重密切联系实际来说明问题,而且潜心于独立思考,敢于力排众议,发表自己的新见解。然而,作者的这些新见解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其中,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和什么样的党领导的执政体制这一关键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