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6年 第5期
    出版日期:1986-05-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之真
    1986(5):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联通讯》85年3期刊载陈长歌同志文章,谈“深圳大学不设党委的启示”,提出一个好命题“党委必须在不掌权的条件下起领导作用”。其实,深圳大学有共产党员,就有共产党组织,有党委。他跟一般大学不同的是,不设掌权的党委。党委不掌权,却起领导作用。这样做,一合党章,二合宪法,三合共产主义的政治理论,四合中国社会主义大学实际。深圳大学的做法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创举,也给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提了好的参考经验。
  • 论文
    张光国
    1986(5): 4-6+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治权力的竞争问题,是我国政治生活和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禁区。突破这一禁区,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给合上,阐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权力竞争的实质和作用,无疑是有助于经济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我国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从而加速实现四化建设的进程。在我国,政治权力竞争是指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 论文
    韩小鹰
    1986(5):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体制改革一般可分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正象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是“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关系,因为无论哪种改革,归根结蒂、都要涉及到权力结构的重新组合,都涉及到人的因素,这是它们的共性,所以我想把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放在一起考察,寻找它们共同的突破口,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 论文
    李家钟
    1986(5):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长崩流,"柏,税点,自觉性吏际jj芷社会土义社会筻疑的唯一特点,讣划性完一瓮等同于自觉性,而刁i承认10啦性与自发性的并存、交织是社会一ji义社金发眨过程内禽的矛盾特点。如当前在新旧体制和运行机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种种问题和矛盾纷星。自觉。滗、自发性以及两者l狗矛盾表现僻较为明显的时候,有一i少同志产生疑惑,好象改革使得咏已“消灭”n’由一发性复活_『;而没有看到在封闭式僵化体制下,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巾的社会自发件实际上更为严重。还有-0与同志认为自发性的存在不呵避免,不能认、0一切仨!发性都只起消极作嘲;但也有同志却又有欠只怵分析地认为:自发性还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而膨÷’1加以利用。
  • 论文
    邹荣庚
    1986(5): 1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列宁曾指出:“整个宣传工作都应该建立在从政治上说明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列宁全集》第31卷第337页)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庆根据这一原理,建立在从政治上说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只有从政治上说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设,才能把握当前改革、开放条件下人们思维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这一理论上的突破,必然引起人们观念的深刻变革。市场、价值、开放、竞争、创新、变革、时效、人才、信息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将逐步在人们的思想上树立和加强起来。
  • 论文
    赵凤岐
    1986(5):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系统论与辩证法的关系几年来,对系统论与辩证法的关系作了一些探讨,从一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大体有三种意见:(1)一种意见认为,系统科学、系统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或范畴补充、丰富、深化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为唯物辩证法的已有原理、范畴和概念提供了新证据和新材料。例如,系统、信息、层次、结构、功能、反馈、稳态、系统质以及系统和要素、部分和整体、有序和无序、平衡与非平衡等等,都从概念或范畴的角度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一些新东两。(2)另一种意见认为,不只是从概念或范畴方面,而且从若干基本思想和原理方面为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提供了一些新东西。
  • 论文
    周宝玺
    1986(5): 17-2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学术界一些同志提出,系统规律比事物是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组成的思想能更好地反映、说明事物的内在复杂结构。系统规律不但是一条普遍的规律,而且它已经把矛盾规律的一切合理因素作为一个环节包含在其中了。因而很自然地,系统规律也就成了矛盾规律的一个发展与深化。这种观点既容易导致用系统论代替或扬弃辩证法,反过来,也容易导致用辩证法代替或否定系统论。所以,对两个规律的适用范围、内容和性质做一些考察,从而明确两个规律的不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很必要的。
  • 论文
    俞景玮
    1986(5): 2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认为,系统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的内容如同其它辩证法的规律内容一样,不是单一的,而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有一系列的具体原理、原则和观点。客观世界本身的整体性,是系统规律的客观根据。但对世界的整体性,不同角度的研究,可以形成不同的科学规律。就从哲学的研究来说,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也是把客观世界当作一个整体的,是当作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的。从这点上讲,整体性原则,并不构成系统规律的主要内容。
  • 论文
    江显芸
    1986(5): 24-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现在通常都把“人”定义为“人是能够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并大多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人们才能认识到人“能制造生产工具”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关于“人”的这一“深刻”、“科学”的定义。有的文章还直接说:“马克思、恩格斯给‘人’下的定义是: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然而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关于“人”的这一定义是富兰克林提出来的。那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创立。富兰克林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民主主义政治家,又是一位科学家。他承认自然界的存在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具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他的关于“人”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特有属性,但毕竟是肤浅的,我们不能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科学”的定义。
  • 论文
    张乐天
    1986(5): 26-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什么是文化?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从哲学的角度对文化可以下这样的定义:文化是表现人的精神特征的人的活动及其作品,是在人的活动及其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精神特征。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精神,文化是贯穿于社会各个领域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人的潜在的和显现的、无意识的和有意识的精神的表现。文化概念,就其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标志,是社会制度完善化和理想化的尺度。
  • 论文
    商戈令
    1986(5): 27-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所谓价值,就是相对于“事实”或自然实体而言的、人类主体通过外在(客体)关系和内在(自我)关系而表征的自身本质。或者说,价值就是人类本质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放射自己需要或追求自身完善的目的之实现。根据这样的界说,价值就将以人类本质的历史状况和人类活动以不同深度,表现为不同的三个层次:在基本的经济活动中所表现的经济的价值,在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中以及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所表现的效用的价值和统摄上述价值层次和一切价值活动方向与本质的人类的价值。
  • 论文
    宋建平
    1986(5): 30-3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在文艺界有很大影响。意识流手法在小说和电影中已被广泛运用。但从哲学上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则还很少。本文试在这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与传统的观点不同,詹姆士认为,心理学不应从感觉开始进行研究。感觉并不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从我们出生之日起,意识就充满了许多复杂的对象和关系,我们所谓的简单感觉是辨别性注意的结果,往往是注意过于集中的结果。”(《心理学原理》,英文版,第219页)。他认为,经验不是由要素混合或组合而成的,经验就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通过内省分析而发现的各个要素并不能证明要素是独立于观察而存在的。作出那种存在着独立的经验要素的假设是“心理学家们的谬见”。
  • 论文
    俞德泉
    1986(5): 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理论文章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个命题: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这个命题是否确切,很值得研究。它直接关系到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认识,关系到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我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商品经济,是计划性(调节方式)和商品性(经济形式)的辩证统一。离开计划性的商品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失去商品性的计划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而是共产主义经济。
  • 论文
    刘刚|朱驎
    1986(5): 37-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存在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挤、联合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主要的经济形式。这些经济形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 论文
    江成龙
    1986(5):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不论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还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消费者总是市场的中心。我们从复杂多变的消费结构中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对于指导社会再生产和组织流通网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研究认为,消费需求的规律可以发现不少,但基本规律是分割律、优选律和递升律,本文拟对此作一探索。
  • 论文
    王克忠
    1986(5):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少量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议论和争论。本文就我国现阶段私人资本主义的产生、它存在的利弊和对策,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一我国现阶段存在着数以百万计的小生产,特别是个体商品生产者。到一九八五年底,全国城乡有照的个体工商户1100多万户,从业人员1700多万人;如果加上无照的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户的自营经济部分,其数量可能还要增加几倍。只要允许个体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就要给予这种经济以相应的正常的活动条件。否则,小商品生产者对于巩刚和发展他的事业,增加产量就不感兴趣。
  • 论文
    李文忠
    1986(5):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上是同义词,商品生产要求一切生产要素与产品都经过市场交换,即商品化。现在我们已经承认生产资料、资金都是商品,而讳言劳动力是商品,并将它看成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之一,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是与承认商品经济相悖的。而只有承认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才能自觉依据价值规律,改革价格体系与管理体制,发展商品经济。不错,马克思是讲过,劳动力成为商品,这种情况只有在一种十分特殊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才发生。但我认为这只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社会一种设想:“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论文
    王建仲
    1986(5): 50-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稳定物价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证稳定物价是党的物价工作历来的方针。因为物价不稳,企业就难以搞好经济核算,国家也搞不好综合平衡。马克思说:“剧烈的价格波动,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引起中断,巨大的冲突,甚至灾难”。(《资本论》第三卷135页)。1、价格不汉可以调节生产和流通,而且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之一。因此,物价稳定,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保证人民生活的安定。价格改革,首先要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遵循和合理地运用价值规律,从而实现等价交换的原则。
  • 论文
    于为耘
    1986(5): 53-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每一门独立学科不仅需要兼收并蓄柏关学科的科学方法,而且也应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具体方法,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取得成效。在正确的方法论指导下,这些具体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我们解决具体的疑难问题。
  • 论文
    郜峰
    1986(5): 5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近二十年来(从1960年至1979年)去休养地区度假或度周末的人差不多增加了五倍。最普及的休息是郊游,其次是去海滨浴场的休息,参加运动比赛,或是参加郊外体育活动、散步等。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二○○○年,出国旅行的人数将超过十亿,消费将达五千亿美元。这是人们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闲暇时间增多的必然趋势。
  • 论文
    陈旭麓
    1986(5): 58-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在我们的革命史上有哪些不可回避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需要从理论到实际的探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在这个原理指引下形成起来的党的群众路线,产生了极大的物质力量,成为革命取得胜利的基石,革命史中反复阐发了这一条。同时也说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也说了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并非片面理解。
  • 论文
    华音
    1986(5): 6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今年十二月十二日,是四安事变五十周年纪念日。发生在五十年前的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国内战争,开始了国共再度合作的新时期,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在这伟大历史事件中,旅欧爱国华侨和侨团组织热情支持张、杨的爱国义举,竭诚拥护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国共合作,作了不懈的努力。
  • 论文
    方松华|忻剑飞
    1986(5): 65-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号立斋,别号世界室主人。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哲坛和政界中,张君劢是一位相当活跃的人物。在东西文化的比较、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研讨、人生哲学的探索及中国新哲学的创造等诸方面均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而《人生观之论战》(论文集),《民族复兴的学术基础》、《理学的发展》则构成了他漫长哲学生涯的代表作品。
  • 论文
    方松华|忻剑飞
    1986(5): 68-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群星璀灿的现代中国哲坛上,以科学家的身份而留名的,丁文江大概可以算作第一人了。虽然,他并不是一个“职业”哲学家,但是,由于他在“科学与玄学论战中”的特殊作用以及他对马赫等科学主义的介绍,使得他能够处于中国现代哲学史比较醒目的地位。丁文江,字在君,笔名宗淹,1887年生,江苏泰兴人。在其15岁时就因才智过人而被泰兴县知县尤章纳为弟子。
  • 论文
    马积华
    1986(5): 70-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认识论问题美国马克思主义者十分注意在列宁反映论的基础上研究认识论问题。他们认为,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是对客观现在观念上的再生产,是对它们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参阅乌尔斯:《精神分析学的破产》,1957年俄文版)伯尔索斯在分析意识的本质时指出,意识虽然不存在于个体的人们之外,但按其本质它具有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