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名家

李怀印
李怀印,1964年生,江苏东台人。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历史系教授。曾任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著有Village Governance in North China, 1875-1936(《华北村治——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国家与乡村》);Village China under Socialism and Reform: A Micro-history, 1948-2008(《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Reinventing Modern China: Imagination and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重构近代中国——中国历史写作中的想象与真实》);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1600-1950 (《现代中国的形成》)等。主编英文丛书Rethinking Socialism and Reform in China (《中国社会主义和改革道路的再思考》)、Stud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当代中国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中英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陈建华
陈建华,上海人。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复旦大学、美国欧柏林学院,曾任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现为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古籍所教授。曾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访问学者。发表英文专著Revolution and Form: Mao Dun’s Early Novels and Chinese Literary Modernity (Leiden: Brill, 2018)、From Revolution to the Republic: Chen Jianhua on Vernacular Chinese Modernity(M. E. Sharpe, 2012)与论文二十余篇;中文专著《十四至十七世纪中国江浙地区社会意识与文学》《“革命”的现代性》《帝制末与世纪末》《革命与形式》《从革命到共和》《雕笼与火鸟(三十年集)》《古今与跨界》《文以载车》《陆小曼·1927·上海》《紫罗兰的魅影:周瘦鹃与上海文学文化,1911—1949》《词曲吟唱的中国》《爱与真的启示:张爱玲的晚期风格》及论文百余篇。另发表诗文集《去年夏天在纽约》《陈建华诗选》《乱世萨克斯风》《灵氛回响》《凌波微语》《午后的繁花》《风义的怀思》等。
张海东
张海东,1967年生,吉林扶余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新的社会阶层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东亚社会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国际社会学学术机构East Asia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执委会委员、中方秘书长。长期关注“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领域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聚焦“社会发展与社会质量”和“新社会阶层研究”两个核心领域开展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政策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等专业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或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代表著作有《新时代特大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和《中国新社会阶层发展研究报告No.1》。
樊浩
樊浩,本名樊和平,1959年生,江苏省泰兴市人。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道德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世界伦理学中心副主任,英国牛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访问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暨全国文化名家,教育部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材局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社科名家。出版个人独立专著14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独立发表论文290多篇,成果获全国、教育部、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两项。代表性成果为“中国伦理精神三部曲”(《中国伦理的精神》《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道德形而上学三部曲”(《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现代中国道德发展三部曲”(《现代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合著《中国伦理道德发展数据库》,合著《现代伦理学理论形态》)。
朱光磊
朱光磊,1959年生,天津市人。现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政治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政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社科联副主席,天津市行政管理学会会长。
王笛
王笛,1956年生,四川成都人。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澳门大学讲座教授。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2003和2004年担任中国留美历史学会(CHUS)会长。英文著作Street Culture in Chengdu: Public Space, Urban Commoners, and Local Politics, 1870-1930荣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其中译本《街头文化》获《中华读书报》2006年十佳图书;The Teahouse: Small Business, Everyday Culture, and Public Politics in Chengdu, 1900-1950中译本《茶馆》被《南方都市报》评为2010年年鉴之书。英文新著The Teahouse under Socialism: The Decline and Renewal of Public Life in Chengdu, 1950-2000获美国城市史研究学会最佳著作奖;Violence and Order on the Chengdu Plain: The Story of a Secret Brotherhood in Rural China, 1939-1949中译本《袍哥》获吕梁文学奖、中国会党史学会最佳著作奖等。其他著作有《跨出封闭的世界》《消失的古城》《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那间街角的茶铺》《历史的微声》《碌碌有为》等。
张文喜
范进学
王凤才
王凤才,1963年生,山东诸城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法兰克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哲史学会马恩文本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批判理论研究丛书》主编,《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主编,“批判理论论坛”召集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召集人。主要研究领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哲学、德国哲学、实践哲学等。主要代表作:(1) “批判理论六部曲”——《批判与重建》《蔑视与反抗》《从公共自由到民主伦理》《承认·正义·伦理》《从批判理论到后批判理论》(2卷本,即出)《〈否定辩证法〉释义》(多卷本,即出);(2)“马克思四部曲”——《追寻马克思》《重新发现马克思》《多重视角中的马克思》(上下卷)《重新理解马克思》(即出);(3)主要译著——《否定辩证法》。
尚杰
尚杰,1955年生,沈阳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郑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主要专著有:《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五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获得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法国当代哲学论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图像暨影像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哲学治疗的可能性——重新理解叔本华与尼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解构与时间》(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主要学术论文有:《思言字:德里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归隐之路——20世纪法国哲学的踪迹》,《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一种新文字的可能性:关于汉字文学的一个文学维度》,《世界哲学》2018年第1期;《结构与解构》,《世界哲学》2021年第2期。
南帆
南帆,本名张帆,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75年下乡插队,1982年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77级),1984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师从徐中玉先生。1985年进入福建社会科学院工作至今,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曾担任福建师范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艺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已出版《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五种形象》《双重视域》《后革命的转移》《无名的能量》《文学理论十讲》等多种学术著作,《辛亥年的枪声》《关于我父母的一切》《一个人的地图》等散文集。获“鲁迅文学奖”等奖项数十种。
李怡
李怡,1966年生于重庆。198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3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 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奖者、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人才、国家 万人计划社科领军人才。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 迅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代诗歌、鲁迅及中国现代文艺 思潮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 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为了现代的人生——鲁迅阅读笔记》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作为 方法的民国》《文史对话与大文学史观》等。获得教育部高等院校 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共6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王瑶学术奖3次,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 等奖共5次。
朱寿桐
朱寿桐,1958年生,江苏盐城人,文学博士。现为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特聘教授,澳门大学南国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主任,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出版个人学术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曾获江苏省、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两次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2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先后在九州大学、崇实大学、韩江学院、佛光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并曾在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任访问教授。
孙向晨
孙向晨,1968年生,北京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兼院长,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有:莱维纳斯哲学研究、西方近代哲学以及中西比较哲学。以“传统与现代”的眼光考察西方近代哲学的范式转型,尤其注重其思想框架的变迁, 以及政治与宗教之间的深层关系,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 出版《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著,2005);以“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解读莱维纳斯的哲学,关注莱维纳斯犹太思想资源的现代转化,出版《面对他者:莱维纳斯哲学思想研究》 (2008);以“迂回西方”的方式研究中国哲学中独特的思想理念,以一种原创的、哲学的方式阐释了生生、亲亲、家等中国哲学的问题,出版《论家:个体与亲亲》(2019)。
时建中
时建中,1964 年生,河北康保人,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图书馆馆长、数据法治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学、竞争法学和数据法学。学术兼职包括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副会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学会副会长、工信部法律顾问、《电信法》起草专家组副组长、中国通信学会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与法律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法制办反垄断法修改审查专家小组专家。在《中国法学》《法学杂志》等中英文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 Merger Control in China 等多部英文专著。主编《反垄断法——法典释评与学理探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专家修改建议稿及详细说明》《互联网产业的反垄断法与经济学》《反垄断诉讼典型案件分析与解读(2008—2018)》等 20余部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司法部等纵向项目,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委委托项目 30 余项。曾获司法部“九五”期间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孙玮
孙玮,1964 年生,上海人,新闻传播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理论、城市传播、媒介文化。代表作有《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移动阅读:新媒体时代的城市公共文化实践》《我拍故我在、我们拍故城市在——短视频:赛博城市的大众影像实践》等。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媒介哲学:新技术、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传播理论与范式创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城市传播”等。曾获中国软科学奖社会研究专项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刘建飞
刘建飞,1959年10月生。先后就读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在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战略、中国外交、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在美国意识形态外交、民主政治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美国全球战略与推进民主战略、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关系、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与对外关系等问题上有较深入研究。著有《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21世纪初期的中美日战略关系》、《大博弈——中国的“太极”与美国的“拳击”》、《民主中国与世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国际战略意义》、《中美日战略关系的演变1899-1999》、《政治文化与21世纪中美日关系》、《英国政党制度与主要政党研究》等。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并为多家新闻性期刊和报纸撰写评论文章。曾主持“21世纪初期中美关系中的日本因素”、“美国‘民主联盟'战略研究”、“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中美关系”、“中国社会发展与中美中英关系”等国家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
吴忠民
吴忠民,1959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2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年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师从胡滨教授)。1985年起在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88年被破格聘为副教授1992年又被破格聘为教授。1995年起,历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等职。2000年调至中共中央党校工作。现为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1997年入选)。主要社会兼职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公正研究、社会政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社会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独立撰写200余篇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等报纸上发表文章100余篇另外,在重要内参发表文章数十篇。独立撰写的著作有《社会公正论》、《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渐进模式与有效发展》《中国社会发展论》等,主编《发展社会学》等。
权衡
权衡,男,汉族,1968年3月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社科院科研处处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入选“上海领军人才”。先后获得过“张仲礼学术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与宣传优秀成果奖”、“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优秀成果奖”等学术奖励和称号。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台湾大学等访问学者。目前兼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市教委中小学教学教材改革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经济学会青年学者工作部副主任等。主要著作有《收入分配一经济增长的现代分析转型期中国经验与理论》、《收入分配与社会和谐》、《分配伦理》、《科学发展与城市国际竞争力上海发展前景与政策选择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收入流动与自由发展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流动与收入分配研究》、《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劳资关系共赢的逻辑》等。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数项。
陈红太
陈红太,字初阳,男,汉族,1956年11月生,黑龙江省海伦县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和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曾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中外政治制度学科带头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重点学科带头人、所长助理。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党的执政建设、地方政府创新和基层民主政治研究。目前正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地方政府职能建设的区域差异研究”重大课题,主持并完成了“中国地方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创新案例”的国情调研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重大课题,是2005年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起草组的主要成员。主要专著有《俏代中国政府体系》、《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概念、总结与探索》、《中国刑律儒家化的标准问题研究》。代表性学术论文有《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中国政治文明的个性特征与独特贡献》、《“有效执政”与“有序参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色》、《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在政治领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等。
高小康
高小康,男,1954年生于西安,汉族,199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受聘教授。现为中山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和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学术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国文艺思想史、文艺美学、城市文化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迄今已出版专著《市民、士人与故事》、《游戏与崇高》、《大众的梦》等20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曾获“《文学评论》九十年代优秀论文奖”、中华美学会首届青年优秀成果奖、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此外还获得江苏省政府社科三等奖两项,江苏省教委社科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两项和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
雷达
雷达,男,1962年生,汉族,上海市人。1970~1980年在苏州完成中小学基础教育,198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先后于1985年、1988年和1992年获得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英国赫尔大学、韩国庆熙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日本九州大学作研究和讲学,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在《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国际经济协调论》、《金融发展与金融自由化》、《走进经济全球化》等,曾获得“全国图书奖”、“国家社会科学一等奖”、“全国社会科学青年奖”、“吴玉章世界经济奖”等多项全国性科研成果奖。
储建国
储建国,男,1971年生,安徽潜山人。现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宪政理论、经济政治。1988年考入武汉大学行政管理专业,1992年免试攻读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为《加拿大联邦制研究起源、结构与运作》。1999~2000年赴加拿大研究宪政问题。2001年攻读法学博士学位,师从谭君久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国家政治学说,博士论文为《调和与制衡的二重变奏西方混合政体思想的演变》。1996年以来,在《政治学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7部,主持或参与国家、地方研究项目7项。近年来,主张复兴“混合政体”概念的活力,通过“一党立宪”发展中国式民主,挖掘并复兴中国的共和传统,深入理解“人民共和”的理念,使之以新的方式从政治领域延伸到经济、社会领域,推动中国走向第三次共和,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
浦兴祖
浦兴祖,男,汉族。1945年12月生,浙江嘉善人。 浦兴祖,祖籍浙江嘉善,生于上海,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现为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干部培训客座教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等职。作为中国(大陆)恢复政治学、行政学学科后的第一批政治学、行政学研究者之一,长期从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当代中国公共行政及西方政治学说史的教学与研究。现正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五卷本)的研究。先后获多项省部级优秀学术成果(著作、论文)奖、优秀教材奖,获“上海市育才奖”。出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从“理想国”到“代议制政府”》(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当代中国行政》(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主笔,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5年版)、《西方政治学说史》(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05年修订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权力与制约一地方人大监督体制研究》(主编,中国社会出版杜2003年版)等10余部著作、教材。在《新华文摘》、《政治学研究》、《复旦学报》、《学术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赵勇
赵勇,男,汉族。1963年12月生,山西晋城人。 赵勇,男,汉族,1963年12月生,山西晋城人,文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1985)、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文艺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专业领域为文学理论与批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西方文论。主持研究的项目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大众文化的冲击与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嬗变”。主要论著有《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一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即出)等,编著的主要教材有《反思文艺学》(与李春青合著)、《文学理论新编》副主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在《文艺报》、《中华读书报》、《南方都市报》等报纸发表学术短论、随笔、时评百余篇,曾获《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优秀论文奖,《南方文坛》2007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曹正文
曹正文,男,汉族。1950年出生,江苏苏州人。 曹正文,笔名米舒,《新民晚报》高级编辑。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上世纪80年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九三学社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与同济大学对外交流学院兼职教授。1993年荣获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1997年11月应瑞典外交部邀请出席第91届诺贝尔奖颁奖仪式。2006年、2008年两次被聘为《新民晚报》资深编辑。1992-2005年先后以学者兼记者的身份访问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南非、埃及、法国、英国、巴西、印度、西班牙等34个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并在马来亚大学、墨尔本大学、大田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讲课。共出版作品集179部,其中个人专著59部,主编丛书120部,代表作为《珍藏的签名本》、《米舒书话》、《紫色的诱惑》、《唐伯虎落第》、《无边风月之旅》、《秋天的笔记》、《中国侠文化史》、《我走过88个城市》、《我读过的99本书》、《米舒其人其书》。苏州“曹正文收藏签名本陈列室”为国内第一个签名本陈列室。
林祥庚
林祥庚,男,汉族。1948年出生,福建福州人。 林祥庚,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福建省委统战部特约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大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先秦史、中国现代政治史、闽台地方史志、多党合作与统战理论、国际关系、国家安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历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学术月刊》、《学术季刊》、《社会科学》、《科学社会主义》、《高校理论战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物及《光明日报》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其中十几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摘报》、《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论文入选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社科院、教育部等部门主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等国家级学术研讨会。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十余项学术奖。黄帝传说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在史学界产生较大影响,有的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为研究者所称述。特别是透彻辨析了郭沫若殷契之世商族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之成说,另立新说而为学界认同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研究亦颇为政治理论界所瞩目。
张颐武
张颐武,男,汉族。1962年生,浙江温州人。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近年来,张颐武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教学与研究,并在全球化与中国当代文化关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的研究,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现象做出了阐释。另外,他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以及国家“软实力”建设等方面也著述颇丰。著有《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论著多种,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等,另与冯骥才共同主编《行号中国》(六卷)。张颐武是2006年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当代文学”主讲教师之一。
洪远朋
洪远朋,男,汉族。1935年10月生,江苏如皋人。 洪远朋,研究生学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经济系系主任、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院学住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现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成员、中国《黄论》研究会副会长、全国综合大学《资本论》研究会名誉会长、复旦大学段海书院院长、《世界经济文汇》编委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明究院特聘研究员等。1984年为国家教委特批教授,1989年与蒋学模、伍柏麟长授合作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园.级特等奖,1990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子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1993年度被列为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收入《国际传记辞典》第23版。主要研究领城《资本论》、社主义经济理论、经济理论比较研究、经济利益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和我行有《政治经济学入门》、《<资本论>难题探索》、《新编<资本论>教目1-4卷、《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论》、《价格理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人格形成》、《经济理论的轨迹》、《合作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经济街理论与实践丛书》、《共享利益》、《经济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新时期利益关系丛书》等30多本,以及论文300多篇。曾多次获国家报、“省部级教学和研究成果奖。
陈晓律
陈晓律,男,汉族。1951年生,四川新都人。 陈晓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历史分会副会长,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英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目前主要关注现代化转型问题与欧洲民族国家问题。专著《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湖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与钱乘旦合著),获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1998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世界各国工业化模式》(南京出版社1998年版)2000年获江苏省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此外还著有《德国新史》(香港开明书店1991年版),《战后发展理论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北非战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与钱乘旦、杨豫合著),《英帝国》(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发展与争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重庆出版社2004版)。并在《世界历史》、《南京大学学报》、《世界史研究年刊》、战略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欧美史研究》、《史学月刊》、《读书》、《国际学术研究》、《江海宁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
陈思和
陈思和,男,汉族。1954年生,广东番禺人。 陈思和,1954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番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系主任。兼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著作《陈思和自选集》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获全国普通高校教材一等奖,《巴金图传》获国家优秀图书奖提名奖,根据其课堂讲义修订出版的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获200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其他著作有学术传记《人格的发展——巴金传》,学术专著《中国新文学整体观》,编年体论文集《笔走龙蛇》、《鸡鸣风雨》、《犬耕集》、《谈虎谈兔》、《草心集》、《海藻集》等十几种。2001年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后,推行本科生教学改革,强化中国语言文学基础课程,紧抓学科建设,引进人才,主持的《中国语言文学原典精读》系列课程获得教育部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等,复旦大学中文学科被评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和波恩大学等担任访问研究员或客座教授。
张光芒
张光芒,男,汉族。1966年生,山东沂南人。 张光芒,200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启蒙文化思潮等方面的研究。在《文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有《启蒙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中国当代启蒙文学思潮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混沌的现代性》(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等著作。先后获山东省优秀图书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当代作家评论》奖等。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张鸿雁
张鸿雁,男,汉族。1954年生,辽宁铁岭人。 张鸿雁,198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主任。兼任中国城市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营销学会副会长和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发展战略、企业策划与营销运营等方面的研究。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软科学》、《管理科学》、《城市问题》、《哲学与文化》台湾等刊物发表了150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侵入与接替》、《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循环型城市社会发展模式》、《城市定位论》、《中西文化比较新论》和《城市角落与记忆》等16部学术著作。主持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国城市理论重构与城市发展战略》等。主编出版了十余类城市研究丛书和学术刊物,如《城市前沿科学丛书》《城市化理论重构与城市远见丛书》等。先后为十几座城市进行城市形象概念设计与大型活动策划,亦曾为三十余家企业进行企业形象和营销管理策划,成功地挽救濒临倒闭的企业,其成果主要体现在《智典——策划智慧风暴》一书中。目前还担任《中国城市评论》、《中国房地产评论》和《中国名城》杂志主编,为江苏省世博会首席专家。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任剑涛
任剑涛,男,汉族。1962年生,四川苍溪人。 任剑涛,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跨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所长。1998-1999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办MPA教育指导委员员、教育部政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广东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市政府决策咨询顾问。目前主要关注政哲学与政治转型、行政改革与当代中国政治问题。先后出版《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走向开放的道》(合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伦理政治研究——从先秦儒学视角的理透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一伦理及其现代处境》(东方出版社,2003),《权利的召唤》(中央编件版社,2004),《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后革命时代的政治文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政治哲学讲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为政之道》(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主编有《善恶的彼岸》、《论衡丛刊》1-4辑、《政治哲学的理论视界》、《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政治哲学经典中国卷》、《政治学论与中国视角》等。获得国家与部省级奖励十余项。
郭星华
郭星华,男,汉族。1957年生,湖南湘潭市人。 郭星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东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客座教授。1974年高中毕业于湘潭市一中,此后下乡当过农民,进厂当过工人,1978年考入湖南工程学院工业电气自动化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攻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分别于1991年、1997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法社会学、流动人口、社会学研究方法和社会控制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当代中国法治化进程中,西方的法律文化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尤感兴趣。先后主持过的研究课题有《当代中国犯罪问题的社会学研究》(国家社科,1996)、《我国农村居民法律意识与法律行为的研究》(福特基金,2001)、《法律援助的实证研究》(国家社科,2004)、《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北京市,2008)、《民间纠纷解决模式的法社会学研究》(教育部,2008)等出版的著作有《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法律与社会》、《实践中的法律援助》等。
杨光斌
杨光斌,男,汉族。1963年4月生,河南桐柏县人。 杨光斌,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制度研究所所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制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主要学术贡献是制度理论与应用研究、厘清政治学一些基本概念。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2003)、《中国政府与政治导论》(2004)、《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2005)、《制度变迁与国家治理中国政治发展研究》2006、《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合著,(2007)、《国家与制度变迁》专著,已完成、《政治学导论》(主编,2000、2004、2007)。在《中国社会科学》和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美国)等中外学术杂志上发表比较制度变迁和中国政治方面的中、英文论文40多篇,政治评论多篇。
陈应松
陈应松,男,汉族。1956年生,湖北公安县人。 陈应松,祖籍江西余干县,1954平生于湖北公安县。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有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别让我感动》,小说集《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丛书陈应松小说》、《呆头呆脑的春天》、《暗杀者的后代》、《太平狗》、《松鸦为什么鸣叫》、《狂犬事件》、《马嘶岭血案》、《豹子最后的舞蹈》、《大街上的水手》,随笔集《世纪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镇逝水录》,诗集《梦游的歌手》等30多部,《陈应松文集》6卷。小说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大奖、第十二届《小说月报》百花奖、2006~2007年度《中篇小说选刊》奖、首届全国环境文学奖、第六届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2004年人民文学奖、第二届梁斌文学奖、第一、二、三届湖北文学奖、屈原文学奖、2004湖北省文化精品生产突出贡献奖等,2001~2005连续五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现为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湖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胡键
胡键,男,汉族。1968年2月生,湖南道县人。 胡键,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96年获法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至2005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转型研究,博士后项目得到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欧亚所国际组织研究室主任担任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上海国际战略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转型国家问题研究和国际关系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出版个人专著《转型经济新论》(2006)、《俄罗斯转轨的制度经济学分析》(2004);两部合著《21世纪的第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2006)、《经济联合国与中国的经济开放》(2004)、《国际政府组织与中国的外交战略》(2004)、《网络与国家安全》(2002)、《比较与借鉴中俄经济转轨研究》(2002)等多部主编“超国家组织论丛”(2004)丛书一套(共5本);在《现代国际关系》、《世界民族》、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太平洋学报》、《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探索与争鸣》、《社会科学》、《世界经济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2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韩庆祥
韩庆祥,男,汉族。1957年12月生,河南孟州人。 韩庆祥,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本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关学术部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问题和发展的代价问题。近年集中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致力于社会层级结构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知名报刊上发表120多篇学术论文,有19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要代表作有《能力本位》、《建构能力社会、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发展与代价》、《思想是时代的声音从哲学到人学》等。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研究领域中的主要代表性人物,首创“能力本位论”,开创人学研究新领域,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较大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在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中得到充分印证,因此成为我国学术界“实践解读派”的一元代表。1997年获“中央党校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2001年获特殊津贴”2004年7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入选国家“四个一批人才”。
王晓华
王晓华,男,汉族。1962年8月生,吉林吉林市人。 王晓华,文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深圳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学会理事。先后在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哲学家刘放桐教授和著名戏剧学家董健教授。从事文学、文化、哲学研究,先后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30篇,其中4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已出版专著《个体哲学》(上海三联书店)、《压抑与憧憬——曹禺戏剧的深层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等。其思想被美国《过程视野》(Process Perspective)、《文学评论》、《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介绍和评论所作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多次应邀参加国际性学术活动。2002年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发表有关中国生态文化的英文演讲。2005年为英国兰开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82月起任韩国东义大学访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