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1年 第2期
    出版日期:1991-02-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中共中央党校经体改室《90年代改革》课题组
    1991(2):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一、当前改革形势的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跨上90年代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同样,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也处在跨上90年代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进一步治理整顿的基础上使国民经济转入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使经济体制改革也走上全面配套、逐步深化的道路,是摆
  • 论文
    顾铭德
    1991(2): 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中国十年经济改革令人瞩目地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但同时出现了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的通货膨胀。理论界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直接起因于中央银行持续不断的扩张型货币政策。对于引发货币超量供应基础原因的解释,理论界一般有需求拉上、成本推进和结构调整之说。本文认为:应当用动态的方法来分析十年通货膨胀成因。十年改革可分为三大阶段:即1979年—1984年;1984年—1988年8月;1988
  • 论文
    潘正彦
    1991(2):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直被视为价格水平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突出。而这又发生在经济改革的全面进程之中。由此,必须探讨通货膨胀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 论文
    微言
    1991(2):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建国以来,在处理国家与国营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问题上进行过多种尝试,但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利改税”和企业承包责任制(首轮承包)尽管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它们都因未能根本解决国家与国营企业分配关系,从而不得不终结其历史使
  • 论文
    周山
    1991(2):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在诸如“周易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这一类高亢口号的鼓动下,“周易热”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炽烈燃烧已有数年。笔者前不久参加了在庐山举行的《周易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发现周易热仍有方兴未艾之势。与会者愈百,其中不乏自费数百元,与同好切磋学问者。遗憾的是,小组讨论虽热烈,常苦日短,然议题大多与气功、占卜预测有关;蓄谋已久的几位中心发言者,亦给人以陈
  • 论文
    王新春|徐宇峰
    1991(2): 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在人们的心目中,《周易》的思想精髓就是阴阳学说和刚柔观念(刚柔观念隶属于阴阳学说,阳刚而阴柔);《周易》独特的模式就是象数义(易)理合一模式,由象数发而为义(易)理,由义(易)理来解说象数;古经的卦爻画蕴涵一定的卦爻之象,古经的卦爻辞即为观相应卦爻之象而来,所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 论文
    薛民
    1991(2):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柯尔施的思想与卢卡奇比较接近。他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被视为《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姊妹作。但是,卢卡奇终身抱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强烈信念,在晚年还提出了“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口号;而柯尔施则从1926年被德国共产党开除后,
  • 论文
    张志孚
    1991(2):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要象巴黎公社那样打碎旧的官僚机构,把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公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特别强调的一条原则。可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初级阶段,有些公职人员(干部)没能很好地使用人民给予的权力履行为人民服务的权责,而是利用职权贪污、循私舞弊,利用特权行贿受贿,蜕变为新的官吏。官僚主义成了一种畸型的经济形态,贪污受贿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再分配形式。这样,生产资
  • 论文
    高瑞泉
    1991(2): 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本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旗手梁启超曾经提出过颇为惊世骇俗的“道德革命”口号。他一反改良派视道德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般永恒神圣的观点,提出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德也当不断新陈代谢。他以历史学家的敏锐洞见了道德转换期的时代特征:传统的旧道德已不足以维系人心,程朱理学教义的式微已成定势;但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危象也开始呈现。同时,他也察觉了西方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
  • 论文
    李向平
    1991(2):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孔子即强调“未知生,焉知死”,因而中国儒学的传统是注重修身养性乃至延生善终诸方面。但中国儒学也并没有因此而忽略对死亡问题的关注与规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儒学伦理中的诸多原则也就是基于某些特有的死亡观念而逐步形成的。
  • 论文
    尤天然
    1991(2):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有关现代化问题的学术探讨渐趋广泛,“现代化”一词在报刊上的出现率也愈加频繁。与此同时,同“现代化”既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的“近代化”一词也屡屡出现。值得我们研究的是:“近代化”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它有没有必要与“现代化”一词并行存在。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 论文
    田兆元
    1991(2):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儒家对自然的道德观照规定了文艺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化,在于感染人心。我们常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同儒家的文艺观是接近的。人与自然从情感上获得勾通,是人们长期追求自我解放的结果。从理论上说明这一问题,也走过了艰难的历程。儒家最早的对艺术理论作出系统总结的经典是《乐记》。《乐记》从道德角度观照天人关系的同时,涉及到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乐记》讲“大乐与天地同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