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1年 第6期
    出版日期:1991-06-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翁华建
    1991(6): 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宏观管理由人治转向法治是至关重要的。在宏观管理中人治有两类:一类是传统体制下依靠直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运行以获得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另一类是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倚重经济变量调节的非程序化的参数管理①。这两类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虽然也有着规范约束,但要么其规范约束是有弹性的,要么它会取消或要求放弃经济主体的自主行为,因而我们称之为人治的宏观管理。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在清理了行政手段的同时,又把希望寄托在非程序化的经济手段或所谓的市场干预上,而把法律手段放在辅助的位置上的倾向。笔者
  • 论文
    庄国雄
    1991(6): 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近一、二年来,有些同志不仅机械地重复“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命题,而且把“历史是所有人创造的”这一命题作为理论错误、甚至政治错误来批判。本文拟从马克思历史观最深层的问题出发,即从实践唯物主义对历史过程本质的看法出发,为澄清人的作用问题提供一个前提。
  • 论文
    黄颂杰
    1991(6):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人们一谈到存在主义,大多以为存在主义主张人有绝对的自由去选择、行动,等等。其实,存在主义自由理论中还包含人的沉沦和异化。人的沉沦和人的自由是存在主义自由理论两个不可分的方面,忽视其中任何一面都不可能全面正确理解存在主义的自由理论。本文拟以海德格尔和萨特为代表揭示存在主义自由观的原形和实质。
  • 论文
    汪堂家
    1991(6):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很多研究者都强调近现代哲学有本质区别,以为它们研究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方法都根本不同。其实,现代哲学仍继续追求近代哲学的一个根本的理想:确实性的理想。从表面上看,现代哲学对近代形而上学的全面反动似乎彻底打破了思想史上的连续性;但细究起来,现代哲学只是改变了近代哲学的设问方式,抛弃了它的一些基本预设,并在各个方面拓宽了哲学研究的领域,而没有完全否定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正如德里达所指出的,我们只能站在传统中来改造传统,思想史逻辑使我们不得不使用近代
  • 论文
    张元隆
    1991(6):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辛亥革命至今已经历了80个春秋。这场革命风暴以推翻清朝政府、结束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而彪炳史册;又以近代国民意识的崛起、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而影响深远。然而目前学界对后者尚缺乏专题论述。时代的变迁促使人们转换视角,从深层次上去探寻辛亥革命的胜败起伏之迹,作出理性的反思。
  • 论文
    陆建洪
    1991(6):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地方自治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作为一种新的地方政治制度确立于英国工业革命时代,尔后风糜于欧美及日本等国。中国推行这种政制,最早见于清末,它是清王朝“预备立宪”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后的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曾先后试行过。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政制,特别是其发端——清末地方自治的发生原因,内容及特点诸问题探讨甚少。为此,本文拟就清末地方自治作一剖析。
  • 论文
    朱学勤
    1991(6): 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海外新儒家,以保守主义著称。其政治哲学之首席理论家,当推牟宗三先生。1983年,牟先生新订再版有《政道与治道》一书,被学界公认为新儒家政治哲学的权威文本,亦为海内外学人评述新儒家政治哲学提供了一条现成的思路。本文拟从三个层面对它展开评述: 1.内圣与外王的历史纠葛——一个斧锯鼎镬之学; 2.内圣与外王的发生机制——政治学的失位与错位; 3.中西认识发生的横向对比——一元独断与二元并立。
  • 论文
    赵云旗
    1991(6):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中日两国,很早已前就有了文化交流,中国的儒学也大量为日本所接受。因此,我国学术界有人便认为日本之所以能迅速腾飞,主要是儒学起了作用;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也必须重振儒学。究竟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对中日儒学作比较研究。
  • 论文
    贺善侃
    1991(6):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 把知识当作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大特征。无论是分析哲学、结构主义等学派对知识的逻辑结构、实证基础和语言因素的探究,还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对知识增长的研究,都无不围绕人类的知识问题,诸如:真实的知识何以可能?确定知识的标准是什么?人类能否获得关于客观外在世界的知识?等等。从实质上说,这些问题无非是近代认识论传统论题的沿续,只是现代哲学在以知识为研究对象时,赋予这些传统论题以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