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第4期
    出版日期:2005-04-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蒋德海
    2005(4): 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不和谐的原因有多种,民主和法治发展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和谐社会和法治文明相辅相成。不仅和谐社会的制度取决于法治文明发展的程度,而且和谐社会的制度运行也离不开法治文明的保障。同时,和谐社会又是法治文明的旗帜。如果只有法治的发展,没有社会和谐的进步,这种法治就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可靠的。作为我国法治文明目标的和谐社会,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的和谐社会。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把法治文明和社会和谐相结合,并通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展示其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华美和壮丽。 
  • 论文
    吴鹏森
    2005(4):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利益的均衡。而目前,由于公平机制的普遍缺失,社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社会利益主体加速了利益分化,社会的综合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因而,构建和谐社会,重建公平机制、建立社会安全网是关键。 
  • 论文
    刘吉
    2005(4): 8-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三农”问题重要,更鉴于“三农”问题众说纷纭,作者认为仅靠“优农扶贫”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小生产农业体制下“让农民富裕起来”,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业集体化”是比小生产农业更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能再重复小农经济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封建主义,正是中国“三农”问题症结所在和长期没法解决的根源因此“三农”问题的出路是:进行农业生产体制改革,从传统小生产农业转变为以深度分工协作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农业;消化农民阶级,即随着城市化,农民进城以及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农民阶级逐渐消亡,代之以占人口5%左右的农业工人,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生产。
  • 论文
    朱子彦
    2005(4):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章太炎先生在《訄书》中提出的:“葛氏假手于吴人,以殒关羽之命”的见解虽仅是猜测,但确实很有道理。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前后长达半年。在此期间,魏军几乎倾巢出动,曹操先后派出五批精锐部队增援樊城。在曹魏和东吴绝对优势兵力的夹击下,关羽全军溃败,危在旦夕,他日夜企盼蜀汉救兵的到来。但直至关羽临沮被擒,刘备、诸葛亮未以一卒增援荆州。方诗铭认为这是刘备要翦锄关羽,但其理由牵强附会,绝难令人信服。除了羽、葛之间争夺权力的矛盾外,由于关羽不断破坏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故葛氏假吴人之手将其翦锄也就不是毫无道理之事。
  • 论文
    潘旭澜
    2005(4): 15-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朝田亩制度》不是什么“伟大的反封建纲领”,而是要将“后来归从”的农民改造成战时打仗、平时“耕田奉上”的奴隶和工具,将农村改造成兵、农、教合一的社会。《资政新篇》是洪氏兄弟为一时需要而产生的奏章,只是作为参阅性文书颁布,而不是什么“政治纲领”,而且后来又被洪秀全自己取消了;它介绍了一些外国事物,并据此作了一些建议,是当时“天京”一个突出的异数,但完全没有实行的可能;在思想史上有进步意义,然而不应以此抹煞比它更早更系统地介绍外国的书籍。 
  • 论文
    汤啸天
    2005(4): 18-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访制度的改革,必须立足于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信访机关应当成为党和政府的“第二研究室”,担负起倾听民意、保障民权、集中民智的决策咨询职能。现行信访制度中的缺陷只能在改革中完善,信访制度应当继续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供通道和平台,我国信访制度的改革又不能走行政权力扩张的道路。必须构建和谐社会,从源头上实现社会稳定;依循治理理念,实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协调合作;规范利益追求,在互谅互让中实现利益的均衡。善治也包括引导对政府工作有意见的信访人员严格遵守《信访条例》的规定,理性、有序地行使信访权利。 
  • 论文
    李秀香
    2005(4): 2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代际公平,区域公平,经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资源的永续利用等角度,分析以往修建水坝所带来的弊端,应当明确进行大规模的水电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遵循自然规律,采取保护优先、审慎开发的原则。
  • 论文
    王志平
    2005(4): 23-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在追求“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热潮表现出许多地区党政领导不甘落后的急切心情,但也暴露了一些地区党政领导在发展理念和对发展规律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对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进行冷静的审视。 
  • 论文
    叶嫦君
    2005(4):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企业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人才资源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管理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论证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对策。 
  • 论文
    姜长斌
    2005(4): 28-3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国法西斯战败,国内经济崩溃、政治沦丧,民众精神空虚冷漠、麻木,国家民族前途渺茫。但在外力的引导下,民众经历了分辨———认识———痛恨纳粹罪行的转变过程。他们逐步深入反思德意志历史,对传统文化糟粕,逐一清点、扬弃,精神面貌开始净化、升华。二战后,德国社会精英的一贯表现,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尊重与敬佩。日本战败初期,国家与社会情况与德国大致相同。但后来所走道路却截然相反。种种事实表明,彻底否定军国主义思想文化、谴责侵略战争罪行,仍是摆在“大和民族”面前远未完成的艰巨任务。 
  • 论文
    蔡娟
    2005(4): 35-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狂飙式推进,反全球化运动也如影随形并一浪高过一浪。反全球化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资本主义。反全球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积聚了社会主义因素,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条件。反全球化运动的趋势昭示了“两个必然”理论的时代价值。 
  • 论文
    陆伟芳
    2005(4):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英国城市公用事业,从19世纪的私营开始,经过19世纪中下叶的市营,再到20世纪40年代的国有化进程,逐渐把英国的公用事业与纯粹追求利润的一般工业区分开来,照顾到其公益性目标。80年代的私有化浪潮则再度把城市公用事业出售给了私人。在这个看似圆圈形的发展进程中,涉及公用事业的两次转型。这几次转型中的公正性主要是通过三个原则来保证的:一是依据法律来实行公用事业的转型;二是设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三是照顾私人的利益,防止侵犯私有财产的权益。由此基本上做到了既保护了公众的利益,保障了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原则,又大体保护了国有资产,防止其贬值或无端流失。当然,其中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 
  • 论文
    杨冬|宗圆
    2005(4):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什么勃兰兑斯在西方早已被人遗忘,却在中国找到了知音?如果这种命运的巨大反差并非偶然,那么又说明了什么?在评述勃兰兑斯的文学史观和批评方法的基础上,回顾勃兰兑斯在中国的世纪之旅,可以反思近百年来在引进和借鉴西方文学批评方面的经验教训。 
  • 论文
    吴泽霖
    2005(4): 43-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赫金的外位性思想有助于我们的外国文学研究走出自我文化立场缺失的“忘我”误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立场在多元互补的文化格局中的独特价值,形成容纳百川而自成一体的气象。 
  • 论文
    吾敬东
    2005(4):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伦理首先应当是社会学意义的,而非哲学意义的。所以,研究伦理问题必须要关注社会所提供的相应条件。这些条件大致应当包括:(1)一个稳固的社会共同体;(2)一套为社会共同体成员所普遍且必须遵守的规范;(3)为落实共同体的规范而牢固建立于基层的教育。对此,有两个十分经典的例证:犹太社会的宗教伦理系统和中国宋以后社会的宗族伦理系统。前者由此提供了西亚和欧洲的伦理模式;后者则提供了东亚的伦理模式。 
  • 论文
    张云
    2005(4):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什么?教育改革的思路又何在?考察杜威教育哲学的主要原则与主张,反思其在中国的历史影响,可以获得对于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 论文
    黄文达
    2005(4):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视听语言为代表的新兴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已经取代印刷文本成为我国民众主要的信息接受来源,并将进一步改变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想象空间与思维方式。在这一现状下,媒介认知教育已经同书面文字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媒介认知的特殊性决定了媒介认知的不同内容与方式,而其核心则是培养国民对媒介信息的批判分析能力。故此,在我国开展媒介认知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刻不容缓。 
  • 论文
    朱贻强
    2005(4):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传统产权的研究与讨论中,人们不知不觉地以西方现代私有产权安排作为参照系,这有它的合理性,但却不是天经地义的。传统中国的产权安排是在物力有限的前提下展开的;传统中国社会产权状况的主要特色是政治考量第一,保护小私产者,遏制大私产者。由于制度与技术上的无能与低效,不仅不能对大私产进行有效的监管与课税,反而产生各种消极后果,危及社会的稳定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