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8期
    出版日期:2006-08-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俞吾金
    2006(8): 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文化哲学研究的视角分析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突出的有:形式与内容的颠倒、数字崇拜与价值的分离、虚假对真实的统治。因此,亟需呼吁拒斥形式主义,注重内容、质量和真实。
  • 论文
    蒋德海
    2006(8):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法治建设近30年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法治启蒙,在于中国从上世纪初开始的法治现代进程仍在继续。把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放到这个不太漫长却极为复杂、惨烈的历史过程中考察,能够发现许多共同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宪政的呼唤。经过近一个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别是苏联东欧的历史教训和中国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实践,我们终于发现,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秘密就在于社会主义宪政之中。宪政是当代政治文明的集中表现。宪政不姓资。资本主义可以搞宪政,社会主义同样可以搞宪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决不能将宪政排除在外。宪政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战胜和超越资本主义的必由之路。 
  • 论文
    张炜
    2006(8): 1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文学创作繁荣的风景不再,文学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同时,各种各样的文学事件却层出不穷,成了媒体时代不大不小的风景。如何评价当下的文学创作?如何看待文学与当下生活的关系?信息化时代文学存在的价值或独特的魅力何在?在近日上海大学举办的首届文学周活动中,张炜、韩少功、莫言、曹征路等4位著名作家就上述问题,发表了精彩的演讲,现摘录其中精华部分,刊登出来,以飨读者。 
  • 论文
    韩少功
    2006(8): 1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莫言
    2006(8): 13-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曹征路
    2006(8): 1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王峰明|牛变秀
    2006(8):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应“货币的本质规定究竟是什么?”的批评,需要重申并集中阐释“超越货币本质‘一般论’与‘特殊论’的对立”中的一些观点:不仅要看到货币商品的“一般性”,而且要看到它的“特殊性”,还要超越货币本质“一般论”与“特殊论”的对立,在人类劳动的社会性、从人与人劳动的社会联系的层面理解和把握货币商品的本质规定;在货币的本质问题上,不能以“一般论”排斥、取消“特殊论”。
  • 论文
    刘东
    2006(8):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工在劳资关系中受制于权利不对称,原因在于市场非人格化强制所造成的民工弱势地位和缺乏组织化,同时也在于第三方对劳动契约监督不力;而缺乏契约精神和契约意识则是其中深层次的原因,也是制约我国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本因素。党和政府在监督劳动契约的执行以及倡导契约精神、唤醒契约意识等方面应承担起重要责任。 
  • 论文
    秦德君
    2006(8): 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专家代表着学识、技能,也代表着道义、良心。专家是一个社会的精神符号和人文精神的代表。从专家群体那儿,人们可以透析一个社会的精神状况。处于21世纪中国特定转型时期的专家群落,似乎总体上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精神道义风貌。种种学术造假事件、生活道德事件就不必说了,就一般情况和专家的学问“品性”而论,亦值得人们问一问:如今的专家是怎么了? 
  • 论文
    冯菊香
    2006(8):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生就业不公平问题的出现和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既降低了人们对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又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率。更为严重的是其长期存在必将造成偏远落后地区对教育的群体性失望,进而与当前的义务教育发生冲突;必将导致大学教育更加注重实用化,进一步淡化人文精神,在高强度压力下引发并激化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营造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环境,实现大学生公平就业势在必行。 
  • 论文
    曹祎遐
    2006(8): 3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自主创业虽然不失为一条重要的就业途径,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壁垒。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具有门槛低、成本少、风险小等优越性的网上创业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项选择。分析“网络店铺”运作模式的优势和约束,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推进大学生网上创业不无积极的促进意义。
  • 论文
    陈宪
    2006(8): 33-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的说法,提出好的组织——好的企业、好的政府和好的民间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好的市场经济的决定因素。围绕这一命题,从企业、政府和民间组织的角度,通过对市场和组织关系的具体剖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纠正组织市场失灵应当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 
  • 论文
    张为民
    2006(8): 36-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商务成本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和分析一国或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和综合竞争力的状况。在对上海私营小企业高商务成本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私营小企业商务成本高的原因,从政府和行业协会两个层面出发,提出降低私营小企业商务成本的建议。 
  • 论文
    从卫兵
    2006(8): 38-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体系,要从现代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和特征入手,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本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宗旨,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总体构想和实施,即建立高质量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并从教育技术方案的选择、转变教学模式、制作高质量的课件等3个方面实施。 
  • 论文
    刘卫星
    2006(8): 4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环境。而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环境目标的实现。为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倡教书育人、建立和谐的工作理念和机制,就成为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环境的前提、保障和基础。 
  • 论文
    成守勇
    2006(8):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性与信仰之间的争辩一直贯穿于西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历程中。从形式上看,强调理性之光明察上帝与信仰天启奉信上帝之恩召势成对反。但是,表面上的冲突掩盖不了二者均在确证一种有意义的生存方式的实质,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宗教的现实意义得以彰显。 
  • 论文
    徐鹤森
    2006(8):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史学界,传统的观点对基督教是持排斥的态度的。然而,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对西方文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代以降,随着启蒙精神的不断胜利,西方社会的宗教精神受到严重的削弱,同时,出现了深刻的社会危机。这一事实说明,基督教的正面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给予恰当肯定。 
  • 论文
    张熹珂
    2006(8): 49-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传统的联盟理论倾向于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解释联盟的根源不同的是,本文立足于从国内政治方面探讨参与联盟的动机与根源,并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例,从历史因素、军事能力、政治合法性、行政动员能力以及国内局势控制等方面阐述国内因素如何影响一个国家选择联盟的策略。
  • 论文
    房鑫亮
    2006(8):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抗战中,我国高校重新布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沦陷,民国教育部将20多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为东南联合大学,辗转择址于金华、建阳。东南联大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大量东南地区各高校学生分赴内地就学;同时艰苦办学,为战时高等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 论文
    余龙生
    2006(8):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是重商,其中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等为主要代表,他们的经济伦理观反映了要求发展工商业和倡导富国利民,以抵御外侮的进步思想。中国近代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继承中国传统经济伦理观的基础上,还立足于近代中国国情,建构起具有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特点的经济伦理思想,有着突出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