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7年 第5期
    出版日期:2007-05-01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秦晖
    2007(5):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的入世,NGO和WTO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由于中国在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NGO反对WTO”的趋势并不能说明当今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对立的;相反,它们是相互促进的。人类需要市场全球化、民主全球化与公益全球化。
  • 论文
    潘世伟
    2007(5):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前,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上海青浦区委党校、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术研讨会”在风景如画的古镇青浦举行。与会专家就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精神资源、教化操作、方法论意义等做了广泛的讨论,现择选5位专家的观点编发,以期学界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 论文
    赵修义
    2007(5):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其中提炼共同价值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这个共同价值,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一个是为实现价值目标所必须为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所认同并愿意遵循的道德规范。其中尤以提炼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最为迫切。
  • 论文
    邵龙宝
    2007(5):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下,中国面临的构建核心价值观的最大的问题,乃是国人普遍缺乏信仰,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宽容度。
  • 论文
    高国希
    2007(5):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纽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与信念基础之上的。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主导的、压倒性的主流价值。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正如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一切人类活动都要受到如下事实的制约:即人必须共同生活在一起”而亚里士多德的名言,用托马斯·阿奎那的经典译文来说。就是“人按其本性便是政治的,亦即是社会性的”。
  • 论文
    陈锡喜
    2007(5):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和谐文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的文化理念。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它是意识形态。任何意识形态,都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生活,还具有规范社会生活的功能。而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往往是以话语体系作为载体的,即通过特定的语言(具有特殊内涵的概念及其之间构成的逻辑关联),对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心理进行“过滤”或“反哺”。
  • 论文
    张舒
    2007(5):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所蕴含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自然人所认识,引发了一系列品牌商标被抢注尤其是恶意抢注的行为。近年来,这股商标抢注风刮到了文化领域.知名文化品牌等的在先权利不断被人申请注册商标,引人关注。为了遏制恶意抢注行为的蔓延,应当从法规制度和文化品牌自身两方面着手,保护知识文化品牌。
  • 论文
    叶闻宪
    2007(5): 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学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门人文学科,只是到了近现代才被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人类的知识系统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知识系统中历史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两种性质的一门学科,作为社会科学它极具人文色彩,而作为人文学科它又严谨得像是一门科学;在复原历史原貌、追求历史真实的时候它是科学,而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它是人文学科。
  • 论文
    汪济生
    2007(5):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践美学的人学观不但表现出对于现代人类学成果的滞后,而且表现出对于一百多年前恩格斯人类学研究水准的滞后。而将“劳动”这一概念绝对化和神秘化,是其集中表现。他们常常借着哲学的模糊性和抽象性来掩饰这种滞后。他们坚持这种滞后,是因为以科学的进化论为基础之一的人类学观,会动摇他们的以神化的人性为基础的美学思想体系。
  • 论文
    索良柱
    2007(5):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章辉机械地把实践论与存在论对立起来,贬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维度,虚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美学研究的价值。错误地抛出“告别实践美学”的口号。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依托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维度的重新发现和发掘这一重要理论契机。尝试把实践论与存在论结合起来,既坚持实践论。继承了传统实践美学的合理成分,又引入存在论,走出了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理论框架。为实践美学,也为当代中国美学的突破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 论文
    张凌云
    2007(5): 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历史主义批判”一文涉及两个理论原则问题,值得商榷。一是历史主义应如何理解。“批判”把历史偶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构主义作为历史主义的“表现形式”,与这一概念的本义相悖。二是“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应如何理解。“批判”一文把这一原则转换为“不理解现在,就不能解释过去”的命题,使这一原则失去了原来的限度。
  • 论文
    高瑞泉
    2007(5):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增进公民道德;它不应该用高调的道德理想主义来规范,而应该切实地从基本公德开始。其中的一个要件,就是“贞信”。即做人有原则,而又言行一致。缺乏“贞信”是当代中国的道德困境之一。“贞信”与礼俗社会中的“信德”有联系,也有区别:它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平等关系中建立社会合作的基础。“贞信”是自律的道德,表达了人们过有尊严的生活的内在要求。
  • 论文
    余源培 刘丽
    2007(5):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任何社会都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维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性来自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实现我国社会健康转型的需要。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核心价值观体系二者相辅相成。
  • 论文
    高慧珠
    2007(5): 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反映一种社会制度、一个时代本质的价值观,它是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的统一,是标志性与强辐射性的统一,也是体系性与论断性的统一。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社会和谐最坚实的基础,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关键。“一元主导,多元依法相随”的价值观念格局,是合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以立为主,重在引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的基本方针:应以“三个一致”为核心内容的动态生成性价值评价标准,取代整齐划一、相对静止的价值评价标准。
  • 论文
    沈永良
    2007(5):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内和谐,表现在思想和谐、组织和谐以及由此达成的行动和谐。在党的组织构架中,党的工作机构承载着党内事务的执行、调整职能和行政、党外事务的协调职能,因此,就党内和谐而言,党的工作机构的和谐不仅十分重要而且位置特殊。党内要和谐,各级党的工作机构必须率先和谐,而且是一种立意和层面更高的和谐,从而为党的基层组织乃至全社会的和谐提供积极的引领和导向。
  • 论文
    全永波
    2007(5):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海域使用权和渔业权制度,但由于权利的性质等原因使得相关权利在行使过程中存在冲突,解决两种权利的冲突成为海域使用制度完善的重要基点。海域使用权和渔业权的平衡需要用利益衡量的法学方法,通过权利价值的衡量,使与两种权利有关的个体利益、社会利益和制度利益达到平衡。
  • 论文
    周志雄
    2007(5):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失地农民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土地补偿安置费过低等影响,导致就业困难:而现行的就业保障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服务不力、就业保障不足以及失业保障不够等方面。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的建立要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建立、完善失地农民培训制度,征地补偿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从而促进失地农民的自主创业。
  • 论文
    周建高
    2007(5):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外有种流行观点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然而,中国、韩国和日本三国的比较研究显示,从产业结构转型、人均GNP、人均PPP等指标看,1980-2004年间韩国发展最快,中国与韩国、日本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现有差距表明,中国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的改革还有很大空间。
  • 论文
    孙立坚
    2007(5): 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进口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但同时,资源进口上的种种失误也造成一些严重的亏损。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用好钱(进口)可能难于多赚钱(出口),当前需要重新思考国家的进口战略。
  • 论文
    朱宗震
    2007(5): 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儒教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伦理性。从社会功能来说,具有亚宗教或准宗教性,只要儒教与政治剥离,改造为信仰、人文和道德层面的精神系统,与传统的祖先崇拜相结合,就应该维系土生土长的宗教的存在。这样既可以维持传统的儒学情结,也可以平衡西方宗教的弥漫。但是我们在保护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绝对避免宗教信仰侵入国家教育系统。
  • 论文
    刘玉明
    2007(5):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和谐社会的构建,关键在于“齐家”。何谓齐家?即整治家庭,使家风得到端正,使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成为有道德、有作为的志士仁人。如何“齐家”?即不断唤起亲情自觉;用“孝悌”经纬家庭人伦秩序;道德修养是根本途径。通过家庭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齐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 论文
    董倩
    2007(5): 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历史上清政府在西北地区的区域性贸易中心和民族贸易中心实行的商业政策,对其社会绎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西北地区的商业发展是不平衡的,除了一些区域性的贸易中心外,西北商业就整体而言,仍然落后于内地其他地区。
  • 论文
    何忠礼
    2007(5): 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宋科举制度是北宋科举制度的继续,高宗一朝的科举犹为重要,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基本上奠定了整个南宋科举制度的基础。从考试形式来看,主要是设置了类省试和流寓试,并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对这两种考试形式作了调整。从考试时间上来看。南宋初年由于受战争的影响,3年一开科场的制度被打乱,直到绍兴十二年才重新走上了正轨。发解试、省试和殿试的时间也与北宋稍有不同:从考试内容上来看。最后确定了以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两科取士,前者以考经义为主,后者以考诗赋为主。但高宗朝科举制度的流弊比北宋更为严重,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高宗对科举取士的放任自流。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二是秦桧擅权,政治黑暗腐朽。
  • 论文
    孙琴安
    2007(5):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代中期,特别是乾隆中期至嘉庆年间,当时诗坛曾出现过一片活跃繁荣的景象,涌现过一大批颇有成就的优秀诗人,且诗论主张甚多,成为清初诗坛以后的又一个高峰。而这一高峰的出现,与乾隆丁丑(1757)年科举考试制度减判增诗的改革措施密切相关。但至今的各种文学史或诗歌史都未提及这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