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俞吾金
    2007(7):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观念主义是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主要病症之一,它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的宗旨是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观念主义的各种流行的表现形式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批判。
  • 论文
    王国平
    2007(7): 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根基于科学发展观。“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的实现必须支撑于科学发展观之魂。经历“九五”“十五”快速发展之后,进入理性、科学发展的轨道其实是这座城市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2007(7):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论文
    陶东风
    2007(7):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砖窑事件是对人类文明底线和基本良知的公然挑战,充分暴露出集体性的道德败坏和人性集体的沉沦。究其原因,“文革”造成的道德虚无主义遗毒还没有得到清算,中国就进入消费主义时代。消费主义刺激了人们的欲望,而道德底线又付之阙如,使得人们丧失了对生命和权利的基本的敬畏和尊重。同时,关于该事件的报道也提醒人们,谨防以感恩代替反思。
  • 论文
    刘旭光
    2007(7):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艺复兴不能带来个人的独立与解放,人类个体的确立不是因为有了个体性的艺术,而是因为有了个体性的生产方式和保障个人个性化的“资本”。指望文艺复兴带来个体的解放,无疑缘木求鱼。那种逻辑推论——个性化的文艺具有对个体的启蒙性质,所以文艺复兴能带来个体的觉醒,觉醒了的个体追求解放,从而产生自由、平等的追求与人格独立的要求,这种要求会成为一种新的观念体系,进而引领人们创造新的宪政体系——这是一个审美乌托邦与政治乌托邦的混合体,这种逻辑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错误的。
  • 论文
    黄力之
    2007(7): 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中国需要一场文艺复兴”。但文艺复兴是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的。当个人本位的价值观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转化为主导性的政治法律制度时,这个社会必然出现文化与道德的危机。包含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诚实守信这样一些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应是当下中国的价值追求。
  • 论文
    吴其良
    2007(7): 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党内民主的发展其难点主要在于:组织文化传统的制约、理论期待与实践的落差、发展战略的模糊、民主集中制的缺陷、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的脱节、发展动力的匮乏。
  • 论文
    陈健民
    2007(7): 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引入和使用公民社会理念,需要系统追溯此理念内含价值取向的演进;需要密切结合中国传统寻找此理念嫁接本土的适切性;需要深刻挖掘此理念对于中国未来改革的学术解释力。
  • 论文
    汪伟全
    2007(7): 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民参与在行政问责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公民的积极参与,才会使政府负起责任。针对当前行政问责制有关公民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 论文
    胡守钧|陈历幸
    2007(7): 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民间传统是主要不靠典籍传承而在生活中活着的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民间传统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于,它是社会微观秩序的张力的主要提供者。社会的健康发展既涉及社会宏观秩序也涉及社会微观秩序,如果民间传统有所缺损,会影响到社会微观秩序的维护。民间传统为社会微观秩序所提供的张力包括:塑造行为规则、提供民间信仰、影响人的审美观、赋予象征意义、帮助人的社会化与再社会化、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等。
  • 论文
    陈丽芳
    2007(7): 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现代社会,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与扩展已不可阻挡。怎样在赋予行政主体充分、必要的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使这种权力不被滥用,是法治政府的责任。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单一的制约都难以起到对自由裁量权的有效控制作用。针对我国行政法治现状,现阶段必须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理厘清、提升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体系自控和完善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异体监控三个层面来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 论文
    曹思源
    2007(7):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1949年已占70%以上;后被压至低谷,1964年仅占10.5%。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比例节节攀升,1999年又达70%以上。长达半个世纪兜了一个大圈子,终于重新回到原点,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的科学性。
  • 论文
    胡吕银
    2007(7): 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有财产的大量流失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和谐因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针对公有财产的许多重大变革常常都是在没有经过充分论证的情况下,就轻率地在制度和实践层面上展开。中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管好用好具有独特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公有财产。为此,必须通过公法和私法的双重规制来发展民主法治,有针对性地对公有财产进行保护。
  • 论文
    李百齐
    2007(7):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态遭到破坏的严重局面。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国各级政府和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和海洋意识缺乏、海洋管理不到位等。加强海洋管理,要借鉴美、日等海洋大国的经验,建立陆海统一的管理机构,以实现对海洋开发事业的综合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海洋环境,特别要努力遏制海洋的陆源污染。
  • 论文
    李修松
    2007(7):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搞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首先要实现文化科学建设的内部和谐;与此同时,必须求得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从而完善和谐文化建设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 论文
    高小康
    2007(7): 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与在传承和开发名义下造成的文化破坏,这两个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几乎成为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的矛盾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实际上不可能单纯以“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的标准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假如不承认那些从农耕和游牧时代流传下来的乡土文化传统可以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继续转换生成,不承认通过空间转换和发展了的各种文化传统可以为当代文化生态的良性化建设做出贡献,那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中所提出的使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就成为空谈,所要促进的文化多样性就只好被解释为博物馆文化的多样性。这种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就只能是对民间文化传统的临终关怀和挽歌。
  • 论文
    苑利
    2007(7):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传承主体不是政府、商界、学界以及各类新闻媒体,而是那些深深根植于民间社会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如果政府、商界、学界以及各类新闻媒体无视这一点,并以自己的强势地位取代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很可能会因外行的过度介入而变色、走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日子也就走到了尽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中国民间事由民间办的优良传统值得借鉴,切莫走上以政府取代民间、以官俗取代民俗的歧路。
  • 论文
    黄虚峰
    2007(7):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美国南方一贯以其显著的地区特性在美国立足,湿润闷热的气候、闲适懒散的国民性、外来移民的缺乏、长期的农业社会传统以及美国唯一一块推行过黑奴制并为此导致南北战争的地区。随着南方工业化的进行和种族问题的全国化,南方的经济与政治特性日益消失。与此同时,南方的文化特性却更加突出。美国多元文化的土壤,培养了美国南方人强烈的地区认同感,而内战失败造成的独特的围困意识更加强了南方人对自己地区人格的追求。
  • 论文
    叶书宗
    2007(7): 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联当政的八任领袖中,相对而言,勃列日涅夫被公认为是缺乏领袖魅力、喜欢过平静生活的庸才。可是在苏联的74年历史中,勃列日涅夫当政整整18年。除斯大林当政29年之外,就数他为长了。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平稳地当政18年,主要是因为他能审时度势,现实地从自身条件出发,使苏联权力结构调整趋向常态化、均衡化、人情化;收获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并利用国际市场石油提价之机扩大石油出口,积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农村社会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打造世界霸国地位,高扬国威,以凝聚民心。由于实行这些措施,勃列日涅夫终于能在后革命精英年代,为自己创造新的执政资源,在坚持苏共一党专政、坚守斯大林模式的方针下,平稳地死于任内。
  • 论文
    张耕华
    2007(7):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朱子彦教授的新著《三国史新论》,以全新的视角,对三国人物作了新的评价。这里既有强调历史进程中的“人谋”的作用,又有正视历史人物的“二律背反”,从而能透视史料背后的史实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