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11期
    出版日期:2009-11-01
      

    论文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邓伟志
    2009(11):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共和国60年的分期是史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共和国60年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但有阶段性。这一分期宜采用"五段论",即新民主主义阶段、集权社会主义阶段、资本社会主义阶段、"过度市场化"的社会主义阶段、走向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论文
    俞吾金
    2009(11): 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历史性错位:19世纪下半叶,当中国开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时,西方国家已经产生了批判资本主义的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潮;20世纪60、70年代,当中国下决心追求现代化时,西方国家又出现了批判现代化价值体系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国将如何重建文化价值体系?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应该走"修正了的现代化"的道路:一方面,坚持追求现代化的立场;另一方面,借鉴前现代和后现代理论中合理的文化价值元素,从而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来。
  • 论文
    高国希
    2009(11):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建新任务,与十七大提出的个人品德建设相辅相承。个人品德在道德中如何定位?品德有何特征,构成因素有哪些?我们只有通过探讨品德与规范的区别与联系,对品德的构成因素做分析,才能为个人品德建设提供学理的支撑。
  • 2009(11): 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论文
    郜元宝
    2009(11): 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热,与20年前的文化热虽然在运作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价值取向不同。1980年的文化热是知识分子把政治改革失败的怨恨转嫁到传统文化,借助文化讨论的曲折叙事,想象地走完政治改革的抛物线;而今天的"文化热",则是集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细节与故事的绘声绘色的演绎。今天的"文化热"只不过是利益最大化的资本运作机制驱动下的人为制造的文化繁荣的假象。与文化界的假热衷相比,文学界则是真冷淡,这恰恰显示了这场"文化热"的本质:虚空的膜拜传统,是为了掩盖对未来的筹划的匮乏;而匮乏未来的筹划,必然一再求助于传统。
  • 论文
    孙来斌|申海龙
    2009(11): 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当前,国内学界在"灌输论"的首倡者、精神实质、当代价值、"灌输"是否具有强制性、西方德育界对"灌输"的态度等问题上看法不一,存在诸多争论。对待这些问题及相关争论,必须逐一细致地予以分析,坚持历史方法与辩证方法、文献研究与现实关注、理论继承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努力做到"四个分清"。
  • 论文
    何平立|沈瑞英
    2009(11):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源于西方经验和知识系统的市民社会理论与社区自治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过于迷恋或沉溺其中,只会给社区治理带来困惑。当前,只有在共建共享、合作共赢思想理念的指引下,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引导、扶持和培育社会多元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才是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现实走向。
  • 论文
    胡键
    2009(11): 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国家的政治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内容。国内方面是指对内的能力,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国际方面则属于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治力受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影响而表现出两重性特点:优势与不足并存。一方面,虽然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缓慢,但中国政治对内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国政治上有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行"左"倾路线,民主政治生活非常不健康,而国际社会对中国当前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了解不多,或者因固有的意识形态偏见而攻击中国政治,使中国对外的政治感召力弱小。从国内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力的国内动员力强大,而国际动员力弱小。这样的特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改变。因此,加强中国政治能力建设既是提高中国政治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内部政治系统与外部政治系统"政治能量"交换正常且顺利进行的保证。
  • 论文
    赵旭东
    2009(11): 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中国改革时期的"温州模式"激发了包括费孝通、杨美惠、田汝康等在内的社会人类学家的思考。不同于经济学家的是,这些学者注意到了"温州模式"背后的非经济的因素。这些社会人类学家的观察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逻辑之外还可能有耗费的或者礼仪经济的逻辑,这种逻辑使人试图超越自身存在的局限。这种逻辑强调的不是索取,而是将索取散出。今天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也许只是市场经济自身的一个陷阱,它可以从强调耗费的生活方式中获得一点新的启示。
  • 论文
    徐蓉
    2009(11):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之所以形成,有其客观的事件基础,也有组成群体之个体的心理特性使然。加强和推进社会的心理建设,是预防、抑制以及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社会方略。
  • 论文
    汪伟全
    2009(11): 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地方利益冲突作为区域经济圈内的普遍现象,其内容极为复杂。地方利益具有一致性和差异性的二重属性,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统一体。片面地、非理性地利益追求极大损害了区域和谐发展,因此协调地方利益冲突对推进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 论文
    王东
    2009(11): 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深化,加大了经济、金融领域国际协调的力度,拓宽了协调的范围。然而,世界各国在货币政策协调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应对金融危机的协调与人们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独立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在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面前,在国家利益与世界各国共同利益的博弈与碰撞中,如何处理好国际协调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把握货币政策的导向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依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首要问题。
  • 论文
    周新辉
    2009(11): 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金融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其自身存在天然的脆弱性,金融信用风险是金融信用脆弱性的集中体现。经济的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为金融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向纵深扩散提供了外部条件,国内的信用安全常常被国际市场冲击,造成金融信用危机。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与开放发展过程中,金融信用体系的脆弱主要体现在银行体系的脆弱上,亟需进一步健全企业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加强金融信用制度环境的建设,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 论文
    刘剑|赵勇
    2009(11): 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海子诗歌20年的接受过程,呈现出经典化和大众化两种趋向。"经典化"是一个在纵轴上精英话语比较选择的过程,其诗歌一步一步经多方合力作用被推上经典的宝座:"大众化"是一个在横轴上各个层次的大众粘合连接操作的过程,人们通过有意无意的误读,消费海子诗歌的剩余价值,使其诗歌以抒情等特质成为流行文化元素、以符号化等方式走进审美化日常生活。这两种趋向,一个纵向"提升",一个横向"拉平",看似背反却又双向互动,共同折射出当今时代文化的某些精神症候。
  • 论文
    朱子彦
    2009(11): 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孟达三次背弃旧主,终至败亡,在史书上留下了"反覆"之名;但从实际情况分析,孟达"反覆"并至败亡有着深刻的主客观因素,其绝刘降曹与叛魏归蜀均是被迫而为之,不能仅仅归结于个人原因。孟达败亡实为刘蜀政权内部集团斗争的牺牲品。
  • 论文
    吴锡标|刘小成
    2009(11): 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明清时期,孔氏南宗族人继承南渡以来的优秀传统,谨守祖训,承传礼仪,不断完善宗族规制,形成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宗族文化。南宗族学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时衢州儒学的发展方向,在与社会现实结合中推动了儒家在衢州地区的发展。南宗士人的诗文佳作蕴含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具有崇高的人格风范。孔氏南宗凭借其独特的宗族文化,与当地望族一道,身体力行,对促进当地和谐稳定、推动好学尚理之风、静化民风民俗、丰富精神世界,都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 论文
    董小苹
    2009(11):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在两岸互信和共识取得新成就的同时,多年来横亘于两岸之间几代人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对立或敌视的历史教育、政治教育、民族教育仍有可能在两岸多渠道、大规模的沟通、交流和交往过程中凸显出来。大陆有关部门应该了解台湾主流民意的变化,关注台湾"民心"和"民意"的顺畅通达;同时推进教育与文化交流,加强资讯和媒介的沟通,增强青少年工作的力度,以增强台湾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论文
    罗永平
    2009(11): 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本文从网络文化的命名和界定、价值和意义、不足和缺陷,以及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多个角度,对10年来网络文化研究做一次梳理。
  • 论文
    何芳
    2009(11): 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叶祝弟
    2009(11): 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