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赵旭东
    2017(5): 4-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互联网的微信书写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如下特征的转变:人们基础生活开始遭遇到频频的颠覆;现实社会生活功能紧迫性的改变在倒逼着社会结构的种种转型;网络式平面化世界的日益凸显;信息的网络搜索而非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成为一种知识生产的常态;移动互联致使时空碎片化;去中心化生活空间形成;金融驱动消费时代到来;微信群上的点击互动、分享鼓励成为一种团体性生活的基本模式;与一种虚拟空间的群的生活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人类共同体的世界共同体的场景想象更为突出和真实。对人类学家而言,这种状况预示着一种微信民族志时代的来临,它是基于文化转型的一种觉悟。
  • 本刊特稿
    方李莉
    2017(5): 15-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信民族志的讨论是一场从对人的物理空间的研究迈向虚拟空间的研究,也包含了从对社会组织和象征符号等文化体系的研究迈向了对人的精神结构和人格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还包含了从对人的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内部空间的关注。这也许会促发一场具有革命性转折意义的人类学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将会为我们提出一系列新的命题,即在已经将数字化与物理学、生物学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新的人工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条件下,人类学这门学科能有什么样的新作为,在研究上能有什么样的新突破,能否为这门学科产生一些什么样的新定义?如果新定义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那么中国人类学的中国化就将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 本刊特稿
    景跃进
    2017(5): 2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个世纪70年代开启的第三波民主化席卷全球,导致了错综复杂的结果。在退潮之际,曾卷入民主化浪潮的不少国家被发现是在裸泳。一度令人欢心鼓舞的民主之花,缘何结出了新的威权之果?这是比较政治学研究者面临的困惑和反思的对象。以"选举"和"威权"为关键词,可以简要勾勒出这一反思的逻辑序列。作为反思的副产品,选举、民主与威权三者的关系以及既有政体分类发生了令人瞩目的重构。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2017(5): 33-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而现实生活又总是把它变成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的背景下,比如人性的异化现象就很新鲜。在既肯定物质成就对文明的意义,又把对物质的欲望当作人性的异化进行批判的“悖论”下,突出如中国几代农民工的实践就深陷困境,为了可能的富裕生活和模糊的美好明天,他们甘愿放弃自己的“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而进入各种现代形式的人性异化。然而,在目前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围绕“人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并没有形成不言自明的基本共识。一方面,经济人假设被预设为后发国家重要的经济要素,而“个体化”又陷入自我反对的悖谬;另一方面,将“人”类别化的“中国人”概念成为社会科学理解人、研究人的重要方式,与此同时,研究者又很难自立于研究对象的状况之外,最终“人”在所谓精致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科学中彻底消失了。那么,我们如何在与西方社会科学对话的层面,开启人的研究?我们又如何在重建价值观和重建个体化的维度,理解国家的品德?为此,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城市社会研究中心与《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特邀相关学科专家,联合召开了“问题与方法:人的研究如何开启”的圆桌会议,希望这样的讨论能够推进“人的研究”向深层次方向展开。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陈定家
    2017(5): 60-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兴会"作为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通常是指审美感兴或艺术直觉中的灵感,即文艺家在瞬间直觉中对自然山水或宇宙人生进行深刻的、本真的体会和把握。"迷狂"通常是指艺术家有如"神灵附体"一样突然出现才思泉涌的超常发挥状态。"兴会"和"迷狂"都属于灵感思维的范畴。但二者的差异性也相当明显:中国文论体系中的"兴会",往往要求诗人情感抒发不得偏离王道教化的轨道,创作者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规训。相比之下,西方诗学史上的"迷狂"则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进入迷狂状态的创作者绝不迁就理性调控原则或情感节制要求。
  • 名家访谈
  • 名家访谈
    张双利, 倪逸偲
    2017(5): 6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黑格尔的法哲学对于当代中国仍然显示出了重要的理论价值。为了深入探讨黑格尔法哲学对当代中国的理论意义,黑格尔的法哲学为什么能够为我们思考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范畴和理论资源,黑格尔与马克思法哲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以及历史是否已经终结等问题,本刊特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双利教授和倪逸偲采访了著名历史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荣休教授多米尼克·洛苏尔多先生。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朱光磊, 李晨行
    2017(5): 7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阶层固化"作为一个舆论热点,其概念是基于"阶层流动受阻"与"风险的社会放大"两个意涵而建构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阶层流动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阶级关系重塑与"二元身份"形成、失序流动、大分化与新组合、边界清晰下的稳定流动。目前,中国社会并未呈现出阶层固化的整体态势,但也存在着影响阶层正常流动的若干障碍因素,包括宏观的制度与政策、中观的制度外"间隙"行为机制、微观的差异化的个体能动性等。防范阶层固化的风险,应坚持"控制"与"限制"相结合"、应对"与"面对"相结合和机会公平原则,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促进阶层间的纵向流动。
  • 学术争鸣
    王升远, 黄彩霞
    2017(5): 8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日语语言文学"已成为一个失效的学科命名,其学科限定不仅与战后国际政治秩序和语言生活的现实情况相悖,也与日本的语言文学在中国的阅读、教育、接受的历史与现状,与学科内部从业者的研究方向,与全球国别研究、区域研究的整体学术走向等都已严重脱节,甚至与全球教育、学术发展的大势相背驰。学科的"名"与"实"已严重错位,乖离。我们应打破现有的学科框架,破除"部落文化"带来的隔绝和封闭,以更具涵盖力的"日本学""、东亚学"等名之,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门以更为包容、开放的心态淡化"领地"划界意识,增进学科交叉、融通,从而保持"日本学"内部必要的张力和生长性。
  • 学术争鸣
    龚建星
    2017(5): 91-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表情包在新媒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些较早运用表情包的APP、微博、公众号或自媒体所呈现的新媒体形式,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融合模仿的标准之一。新媒体表情包可以算是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制作和使用,具有自洁的唤醒功能和摆脱纠缠的响应机制;表情包客观上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这种更新机制会逐渐淘汰一批不健康的表情包,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把"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郑戈
    2017(5): 96-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苏力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为样本,可以探讨关于中国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可能具有的问题意识,以及这种问题意识所开启的知识进步空间。苏力的这本书虽然提出了诸多可能产生知识增量的突破点,画出了一幅极有前景的路线图,但作者本人在这条路上并没有走出太远。一部好的作品并不在于它回答了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而在于它提出的问题本身是能够不断激发新的寻求答案之努力的好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是成功的,它不仅为苏力本人此后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问题和分析框架,还启发了一大批其他研究者,形成了中国法学中的社科流派。
  • 时事观察
    尤陈俊
    2017(5): 103-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那种按照教科书式体例撰写的法学论文,其最大的弊病在于"有论域而无论题",亦即只是选定了一个研究领域、对象或范围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和叙述,却没有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论题贯穿全文始终并加以论证。教科书式的写作风格在今天仍然顽强乃至顽固地继续影响着法学论文的写作,这在很多题为"××制度研究"或"论××制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当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之所以仍然存在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与对问题意识的重视不够和认识误区有关,特别是没有充分意识到问题(question)、论题(problem)和命题(issue)之间的区别。对于如何提炼问题意识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围绕"书本知识VS.社会实践""历史视野VS.现实关怀"和"中国意识VS.国际视野"这三组概念展开。
  • 时事观察
    杜靖
    2017(5): 11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迄今为止,中国人类学的主流依旧采用西方的田野工作方法来从事调查研究。然而,单纯的田野研究很难适应有着悠久历史文献累积的中国,因为历代精英和国家制造的文本已经深深地影响并形塑了中国的底层社会。"文献与田野间的双向阅读"旨在强调文献中国研究和经验中国研究的结合,强调从中国古典文献中寻找做人类学的智慧,希望走一条带有强烈传统人文学色彩的中国人类学道路。至于新媒体时代的双向阅读,则穿梭于"文献世界"、"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三界之间。文献世界、真实世界是网络虚拟社会的文化底色与根本语法规则,网络虚拟世界未衍生出新的组织社会的语法逻辑。但愿保守的态度与乐观地期望网络能产生新的社会文化模式的积极态度,构成一种互补,学术上彼此映发。
  • 经济改革
  • 经济改革
    华民
    2017(5):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结构原本属于一个资源配置问题,一个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结构应当达到三个目标:在实现全要素充分就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的同时,能够确保经济资源始终配置到生产率最高的企业、部门和经济领域。然而,由于对经济结构问题的认识有误,最近十多年来,我们按照再平衡、产业升级、全面赶超的结构理论,通过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扭曲了资源配置,形成了一种与中国现有的资源禀赋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匹配的经济结构,从而造成经济增长下行、全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就业双双下降,以及经济体制向非市场化倒退的严重问题。为了让中国经济尽快重返繁荣,保证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正视结构调整的"问题",应当调整"结构调整",适度放弃现有的一些结构调整政策,让市场而不是政策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 教育纵横
  • 教育纵横
    西奥·德汉, 季丹
    2017(5): 123-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自然科学发展而牺牲人文学科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第一,人文学科对鉴定技术创新的伦理边界非常必要;第二,只有人文学科能提供反思及前瞻性的视野,它提供的个体和集体的记忆使过去和未来具有了意义;第三,科学研究成本的不断增加和其对快速投资回报收益需求的不断增长,可能导致自然科学中越来越多的有利可图的部门迁出大学而进入专门的实验室;第四,人文学科搬出大学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对大学而言,应加大对人文学科的投入。在未来,只有人文学科而不是自然科学,将成为大学最终的、真正的"核心事业"。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冯庆
    2017(5): 128-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义"是人类社会是否良好运行的根本伦理范畴,"气"是中国文明最根源的质性、身体性与可视性范畴。在当代中国,被称作"江湖"的底层游民政治空间秩序已经作为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一旦有了回归文明传统根系中找寻政治资源、梳理思想脉络的意识,那么,依据儒家经典论说对江湖"义气"伦理进行分析和概括,并从《春秋》《史记》到《三国》《水浒》的艺术再现中总结出其具体的叙事操演和视觉表征方式,发现帮会治理经验的社会效用,有助于我们今天从叙事伦理和视觉审美双层面应对底层游民治理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