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妙评

成伯清 | 中国学术何以拜托悬浮于内卷 | 热点时评①

https://mp.weixin.qq.com/s/ewTNz9sPqpmvwR6B_IUJrA

很多洞见。
“20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学者,亲身经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但他们已开始在知识分子与学者角色之间游移,不过,他们对现实问题还具备一定的整体感受。而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学者,生活轨迹基本上在各类学校里面转圈,他们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专业认同明确,但也容易失落于学术“利基”之中,难以形成总体性视角,也无丰富的社会生活底蕴支撑自己的学术感受力和洞察力。”

/大赞成老师和探索与争鸣
何止是社会学,中外的绝大多数学科都是这样吧?韩少功先生在《心想》中早就批评过这种无心之思的虚火升腾。可是,在流行学术范式的强力之下,多数人也只能随大流。
套用负责任创新中的“反思性”:这种学术范式、评价体系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如有,其合理性依据何在?如无,为什么存在至今?如何改变?学术利益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肯定不是全部。
负责任创新中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的一个论题。


梁晨等 | 取消自主招生就能避免“寒门难出贵子”吗

https://mp.weixin.qq.com/s/f8HVz0tzIoxEggYXBTRjOg

教育不仅在改变灵魂,也在改变客观世界。


蓝江 | 速度与病毒——武汉新冠状病毒下的加速主义思考 | 新型肺炎防控专题③

https://mp.weixin.qq.com/s/Y1lmbzCOY21gacey-ay8Jg

整个社会运行的加速度,带动了每个人的加速度——工作、生活,甚至思考。在轰鸣疾驰的社会列车上,我们只有先学会适应并逐步习惯。在春节放假期间,学术期刊第一时间反应社会民生重大事件,发出理论声音,贵刊是第一家。致敬

/好文,从哲学角度深层次剖析新冠病毒为什么比sars病毒危害小,反而带来的社会冲击更快范围更大。采用的比喻也非常形象和恰当,对今后的群发疫情的防治有很好的指导性。重要的是做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能读懂且受到教育,文章深入浅出,读完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