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9年 第5期
    出版日期:2009-05-01
      

    论文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陈思和
    2009(5):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少年"、"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 论文
    张立文
    2009(5): 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在这场大灾难中中国人所表现的"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的高尚精神,其实是在新时代以新理念弘扬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精神。仁爱,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和首要价值,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基本价值观。同时,以仁为人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生价值理想,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仁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在,亦是人之所贵,此乃汶川大地震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 论文
    袁兴金
    2009(5):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面对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通过成功的危机管理,把损失降到了最低。从此次危机管理可见,我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但仍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健全的地方。我们要认真总结此次危机管理过程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
  • 论文
    林坚
    2009(5): 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既需要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也需要从学科领域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结构。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生态学和人学理解为一个"七维结构",它们相互联系,互有交叉,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论体系。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人学的研究比较成熟和富有成果,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有待深入,而最为欠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生态学的研究,需要逐步推进。
  • 2009(5): 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论文
    李燕|王立强
    2009(5):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斯达汉诺夫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主要形式。关于这场运动的产生原因,从当时直至现在,说法不一:有强调政治因素的,有侧重物质利益分析的,还有从社会效应角度看待的。从苏联当时的社会情况看,这场运动的出现,是适应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要,与当时苏联共产党的号召激发了工人的劳动热情,计件工资制度的激励机制等因素有关。从精神因素说,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精神动力。
  • 论文
    左凤荣|孙敬鑫
    2009(5): 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苏联原主要领导人雷日科夫新近出版了总结苏联解体教训的专著《大国悲剧》,作者在指出苏联解体的一些原因外,也突出了大国主义的倾向。这一倾向源于斯大林制定国策时的大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也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对此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予以总结。
  • 论文
    谢维营
    2009(5): 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观察和研究社会,从宏观分析层面区分,主要有系统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分别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研究社会的理论,可以称为社会系统理论与社会冲突理论。人们选择理论模式与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相关,革命和战争年代强调矛盾和斗争,以社会冲突理论指导实践无可厚非;和平年代则宜采用系统分析,突出人与人之间和谐合作的一面。"人民内部矛盾"理论仍然沿用战争思维,因而不适合当今时代的需要。1982年宪法实际上已经废除了这一提法。
  • 论文
    陶文昭
    2009(5):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民粹主义思潮。网民采取群起而攻之或非理性恶搞的方式,怀疑和批评的矛头集中指向知识、权力和财富权威。互联网的平等性、聚集性等为民粹主义思潮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也是现实生活的延伸或观照。民粹主义思潮一方面具有遏制权威和关怀弱势群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具有社会冲击性。因此,需要对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审慎处置。
  • 论文
    杨敏
    2009(5): 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杭州经验"是"中国经验"中一页亮丽的篇章。杭州以独具特色的城市经营和更新模式,努力与旧式现代性的发展方式分道扬镳,发出了新型现代性的实践先声。"杭州经验"通过社会复合主体这一行动架构,促成了政府与市场、市场与社会、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合理配置,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 论文
    刘小年
    2009(5): 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不确定型决策主要有三种决策方法,即乐观法、悲观法与最小遗憾值法。将它应用到台海战略中,出现了无法完成决策过程或者将公共决策当作私人决策的尴尬局面,表明这种决策模型在解决公共管理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时存在一定的盲区。这种盲区,就是未能界定具有共同利益的、多主体参与的、不确定型决策情形。因此,有必要进行修正,增加公共效用评价因子、形成二重决策的程序,以更客观有效地解释中国台海现实战略。
  • 论文
    尹伯成
    2009(5):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当前经济寒流中的房市走势呈现低迷之态,尽管有局部回暖之象。近一阶段的房市预期是"稳中有调",即房价在房屋价值的基础上微幅波动。房市政策调控体现了政府保市场不保价格,保民生不保开发商暴利,保消费不保投资的原则。
  • 论文
    唐燕云|陈方正
    2009(5): 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就补贴形式而言,公共住房政策可以分为货币型补贴与实物型补贴两种。借助过滤理论,通过对两类政策的作用机理和收效进行定性分析,可以得出货币型补贴较实物型补贴成本低、选择自由度大、符合市场运作机制、效益高的结论。结合我国国情,当下的燃眉之急是通过实物型补贴保证充足的公房房源;在时机成熟时,方能逐步转向以货币型补贴为主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 论文
    邹永军
    2009(5): 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中国当前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直接原因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经济形势恶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际经济体系自身矛盾的爆发,中国粗放式、高消耗、劳动密集型的发展模式需要调整,导致房地产中心化发展模式需要随之调整。因而,房地产市场当前的困难不是政府救市就能解决的,房地产更大的困难可能还在以后缓慢到来。
  • 论文
    高平
    2009(5):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文化民粹主义是今日中国文化领域突出的现象之一。文化民粹主义,故意夸大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鸿沟,用狂欢式的话语、非此即彼的道德判断来表达极端的文化情绪。文化民粹主义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渊源。对于民粹主义思潮,必须加以警惕。
  • 论文
    蒋德海
    2009(5): 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清末立宪是由清末立宪派推动的以民主法治为目标的政体变革运动。在100多年前的中国,它无异于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清末立宪最终演变成革命,根本原因是特权阶层对立宪进程的阻挠。正是这种阻挠,使大批忠贞不二之士变成异议者,又使异议者变成反对者,最后把反对者逼成了革命家。当绝大多数立宪派都变成革命家的时候,也就注定了清末立宪的悲剧命运。
  • 论文
    王春芳
    2009(5): 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清康熙时期,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的区域化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价格逐步上涨,粮食供给渐趋紧张。为了平抑粮价、保障供给,康熙时期通过准确掌握各地粮食价格和盈亏情况,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措施之所以行之有效,与统治者的行政能力和中央政府对地方较强的调控能力密切相关。
  • 论文
    周保明
    2009(5):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吏役以"准正式结构"的名义成为清代地方行政的主体,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了地方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上级衙门吏役对下级衙门的牵制和对地方社会的骚扰、吏役在执行公务过程中要挟本衙门官长或消极怠工甚至罢工,以及因吏役有犯而使官长受到牵连等,是"吏役病官"的主要表现形式。"吏役"病"官"现象的发生与前者处于行政权力的前沿直接相关,加重了清代地方政府的信任危机,影响到基层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执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