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

• 论文 •    下一篇

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陈思和   

  • 出版日期:2009-05-01 发布日期:2009-05-01
  • Online:2009-05-01 Published:2009-05-01

摘要: 摘要: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现代转型,"少年"、"青年"作为现代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青年"象征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富有批判精神,并被赋予青春期反抗、内在冲动和乐观主义等特征,同时又包含了偏激、破坏、狂热、粗暴的先锋精神。新文学运动一直延续着"青年"的特征。从五四文学到左翼文学,从延安时期的工农兵文艺到"文革"时期的红卫兵文化,都可以看作是"青年"精神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体现。但经历了"文革"后,中国社会结束了"青春期",逐步进入了告别理想、崇尚实际的"中年期"。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在21世纪,对照研究两个"新世纪"的文学特点及其精神,可以使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世纪文学的特征、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寻求未来文学发展的契机。

关键词: 关键词:20世纪文学, 五四文学, 青春主题, 1980年代文学, 新世纪文学, 中年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