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钱理群, 陈思和, 杨扬, 张全之, 张文江, 吴俊, 梁鸿, 李怡
    2016(6): 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徐勇, 张茜
    2016(6): 23-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制度经历了传统家户制、公社制、家庭承包制的依次变迁。这三种制度的公平与效率的表现形式不一,分别表现为“有效率缺公平”、“强公平弱效率”、“强效率弱公平”,由此导致农村社会持续不断又环环相扣的制度变迁。伴随现代化进程,需要在历史延续性基础上建立现代家户制,以“提效率增公平”。
  • 本刊特稿
    岳经纶, 刘璐
    2016(6): 30-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开始重点关注民生建设,随后出现了一段社会政策快速扩张的时期。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开始讨论中国是否正在构建一个现代福利国家。根据对发展理念、制度建设、阶级力量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解读,关于“中国是否正在走向福利国家”出现了两派不同的看法。乐观派认为,随着社会政策的快速扩展,中国有可能走上一条有本土特色的福利国家道路;悲观派则认为,当下社会政策的扩展未必会构成一套完整的福利体系,进而建设中国“福利国家”。对这场学术争论进行反思,对于中国下一步的福利转型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能否建立起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决定性因素在于国家意图、政策能力和社会压力。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贺来
    2016(6): 37-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哲学的视野里,究竟何谓“批判”?当我们使用“批判”这一话语时,其严肃和深层的哲学内涵和意蕴是什么?“批判”是一切真正哲学的灵魂,是我们时代的思想和现实亟需培育和倡导的精神向度。正因为此,对“批判”概念本身进行批判性的考察与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批判是一种“厘定界限” 的哲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谦逊的内在超越活动,二者最集中地体现了哲学最深层的价值归宿,那就是对生命的自由和丰富性的辩护。生命的“自由”与“丰富”,是哲学批判最为根本性的价值旨趣。这意味着: 哲学批判并非流俗所理解的消极被动的“否定性”和“拒斥性”活动,而是呈现出十分自觉和鲜明的建设性和肯定性向度和意蕴。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高全喜
    2016(6): 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山在新近两部关于政治秩序的专著中,提出、论证了“国家建设、法治与负责制政府”三大 要件,并着重强调“国家建设”理论。在论述国家建设方面,福山对于中国政治历史与政治现实的国家能 力以及政府模式给予了较高评价。据此,有学者认为福山的政治观点发生了转向,修订了此前关于历史终 结于自由民主的观点。考诸福山 20 年来的思想轨迹,检点福山以往和最新著作,我们可以发现,福山自由 民主的理论核心没有变,变的只是论述的方式、对象和态度。而且,通过辨析福山的“国家建设”理论,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清:由于缺乏关于国家构建的古今之变以及两种国家能力的辨析,福山对于中国国家问 题以及国家能力的理解是肤浅的。福山直接用西方现代国家构建以及能力理论框架,来与现今中国强国家 能力的现实效用相互套用,忽视了中西政治逻辑上的时空错位,失之偏颇。
  • 学术争鸣
    杨宏山
    2016(6):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高度集聚的地理空间,城市治理的使命在于提供更高层次、更为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而乡村治理的使命在于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到不可或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服务天然存在差异性,地方治理需要扭转“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目标导向,政府既要保障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也要满足城市地区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需求。改进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必须确立并完善平等赋权、底线标准、转移支付、空间规划、协商民主的制度安排。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汤荣光
    2016(6): 5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内容摘要?论及意识形态命题的归属,理论争论始终莫衷一是且跌宕起伏。何为历史之谜,涉及如何辨识意识形态和历史之关系的问题。唯物史观对历史之谜的破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超越费尔巴哈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和批判黑格尔唯心史观并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辩证运动的清晰脉络。以人类历史为基础考察意识形态,经典作家得出了意识形态作为“历史的方面而存在”的结论。如何澄清“意识形态有没有历史”的复杂命题,关键要洞察旧意识形态的孤立化运动,认识其反映物质活动方式的局限性,进而确立重塑学科史地位的新视角。
  • 时事观察
    王山, 奉公
    2016(6): 55-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从“个体间合作”、“集体间合作”到“多主体合作”的“联盟化”发展趋势。同时,随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互联网的不断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始倒逼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虚拟化”创新。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盟化”和“虚拟化”的背景下,逐渐产生一种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虚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构成的动态化、组织边界的弹性化、组织成员的互补性是其三个组织特征,联邦型、盟主型、邦联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其三种组织模式。大数据服务平台给农户带来的不仅是市场流的导入,更重要的是对农户知识的再造。但由于虚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硬件基础、农户的组织适应性、成员的信任关系、线上线下衔接等存在诸多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虚拟的美丽”,亟待开拓研究。
  • 时事观察
    仝志辉
    2016(6): 60-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8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要发展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但时至今日,在中央政策文件中,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仍被视为要加以“健全”的制度。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未能成功构建的症结何在?依据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内涵和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由部门落实、各部门自建服务组织体系的“部门化”路径,是这一政策迟迟没有获得应有效果的症结所在。而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服务农业和农村发展,就必须革除“部门化”的弊端,真正做到“去部门化”。“去部门化”的根本方略是农民组织化,而农民组织化的本质内容是农民合作化,同时须警惕不自觉地加强“部门化”。
  • 时事观察
    闰彩霞, 鲍宗豪
    2016(6):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既开启了城镇化高速发展之门,又导致了城镇化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其具体表现在价值导向上,工具理性凌驾于价值理性之上;在城镇的形成与发展上,以运动逻辑取代市场逻辑;在城镇治理上,制度刚性消解了现实需要;在农民的市民化上,个体困惑弥散市民精神。政府主导的城镇化困境的实质是治理危机。促进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构建系统治理范式是必然选择。相比实现政府主导型治理范式,系统治理范式以效率性、公共性和服务性为价值取向,更具包容性。可持续城镇化系统治理范式的核心是系统动力机制,其落实需要深化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
  • 经济改革
  • 经济改革
    刘志彪
    2016(6): 70-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语境下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三去一降一补”五项重点任务。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和中长期性,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的主要特征。其中,结构性矛盾占据经济运行中的主导地位,主要由经济发展阶段和体制弊端两个因素决定,而金融抑制下的资产短缺,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完成五项重点任务须根据区域特点、发展阶段正确把握、精准推进。全面完成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五项重点任务,须以顶层设计和制度机制创新作为保障,重视五大相关问题。
  • 经济改革
    朱富强
    2016(6): 75-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供给侧改革”不仅具有迫切的现实要求,而且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供给侧管理”主张通过促进分工深化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潜在产出水平,但其理论基础既不是对凯恩斯经济学的维持和继续,也不是朝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向和回归,而是体现了古典经济学的再生和复兴。对产品供给的重视可追溯到萨伊定律,全面审视萨伊定律的深层含义,可以发现萨伊定律被简化为“供给创造需求”原理,误导社会经济政策,并促动供给学派对萨伊定律的偏至性发展,倾心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相应地,“供给侧改革”被引向供给主义政策,容易导致政策的片面性和短时性,继而滑入传统供给主义的窠臼。这些都是正确实施“供给侧管理”需要大加提防的。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韩东屏
    2016(6): 7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文化是重要的,文化决定论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文化决定论有四种所指,即文化决定历史、文化决定文化、文化决定人格和文化决定制度。但是,根据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用于满足自己需求之工具的文化工具论诠释,这四种意义的文化决定论,有三种经不起推敲,另一种也只是部分正确,且不宜笼统冠以“文化决定论”之名。由于文化是个庞大系统,属于文化的东西太多,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所有“文化决定××”的思维方式或理路,都是不可取的。
  • 文化视野
    张永禄
    2016(6): 85-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迪士尼动画大片《疯狂动物城》于《乌托邦》发表500周年之际,在全球范围内热映并引发对于乌托邦的讨论,可视为巴迪欧意义上的事件哲学。影片命名的不同选择显示了乌托邦价值立场的鲜明分歧。《疯狂动物城》在乌托邦叙事上自觉地尝试艺术选择与突破,把个体成长乌托邦与社会乌托邦交织叙事,构成复合的乌托邦审美与风格,但根本上的缺陷是仍然把乌托邦标签化,有反乌托邦的危险。今天重谈乌托邦的使命就是要超越乌托邦遗产,从新现实中获得新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用新的乌托邦思想和信念来烛照人类向未来出发。唯有如此,人类重启乌托邦的伟大史诗叙事不仅可能,而且必然。
  • 史海钩沉
  • 史海钩沉
    王立民
    2016(6): 90-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近代区域法制主要是租界和租借地区域法制。这种法制的变迁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太平洋战争三大战争有关。它们是中国近代区域法制产生、大变化、终结的节点,从中可以发现其变迁的轨迹。这三大战争和中国近代区域法制变迁的背后是国力的博弈。中国的国家主权是这种变迁的决定性因素。与这种法制变迁相关,还有法制统一性、中国近代区域法制两面性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中国现在不可避免地存在区域法制,但与中国近代的区域法制有天壤之别。然而,作为一种历史经验,中国近代的区域法制至今仍有借鉴的价值。
  • 际会风云
  • 际会风云
    王建华
    2016(6): 95-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外政党“碎片化”的趋势,对传统政党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政党研究中,当权力与选举成为建构分析框架的核心概念时,实则忽视了政党分析的社会维度,忽视了政治生活中作为制度消费的政党,由此带来研究视角的缺失,对政党内涵理解的偏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制度消费型政党迎来了自我发展的新契机。关注制度消费型政党的生存空间及可能的发展方向,可以发现政党研究的新视角,促进政党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青年论坛
  • 青年论坛
    吴婧洁
    2016(6): 100-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非市场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取多种非市场战略,可以有效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获取有利的经营环境。中外企业在非市场战略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差异,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国外企业的非市场战略,而应该综合分析制度环境和国内外行业背景因素,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在法律框架内建立适合于企业经营环境的非市场战略体系。
  • 学界信息
  • 学界信息
    浦琳琳, 张蕖
    2016(6):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