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本刊特稿
  • 本刊特稿
    陈平原, 李伯重, 倪梁康, 邓小南
    2018(5): 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术创新是学术发展之灵魂,是中国学术获得自我主张之必需,更是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 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之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面对新形势新 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 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当代中国学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努力解 决这些重要问题,他们也正在不断做出有益尝试。2017 年 12 月,第四届思勉原创奖颁奖仪式暨学术研讨会在 华东师范大学举行,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李伯重的《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倪梁 康的《自识与反思》、邓小南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刘跃进的《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等 5 部作 品荣获第四届思勉原创奖。本刊编辑部在此次思勉原创奖会议研讨的基础上,组织这组“原创与积累:中国人 文学术如何创新”笔谈。陈平原教授结合自身治学经验,反思在学术范式转移和常规建设两个不同阶段学者 的自我要求;李伯重教授讨论了大变革时代,历史学如何通过获取新的问题意识进行创新研究;倪梁康教授从 思想史的视角对“原创”概念进行了解构,凸显了原创和积累之间的张力;邓小南教授从力度、厚度、深度揭示 了优秀学术作品的内在品格,强调尊重学术发展规律,提防将学术创新口号化。本期编发这组笔谈,以期引发 学界对新时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创新与发展的进一步探讨。

  • 圆桌会议
  • 圆桌会议
    张成岗, 何明升, 邱泽奇等
    2018(5):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日,Facebook 数据泄露事件(亦称脸书事件)持续发酵。当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当 代社会的重要结构性元素,当人类社会从对一般工具的依赖开始走向对指纹解锁、人脸识别等智慧生活的依 赖,当普通民众让渡了“识别性”所获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的生活轨迹本身构成大数据的一部分,当传统的 农业秩序和工业秩序全面转向信息时代的数据秩序,智慧生活的革命意味着社会变迁的拐点,秩序切换的混沌 也不可避免导致了智慧生活的焦虑,特别有一种焦虑挥之不去,那就是大数据时代的隐私问题,深层次的问题 是数据巨机器的形成和人的自由的丧失。我们如何在个体自主性与公共秩序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我们如何 在数据权力与伦理权利之间实现新的制衡?我们如何在算法暗箱与隐私通货之间搭建新的规则?我们如何在 数据暴力与多元社会之间达成新的共识?为此,《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华 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特邀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召开了以“智慧生活与技术治理”为主题的圆 桌会议,希冀在对 Facebook 数据泄露事件背后数据监控模式和新型风险社会深度反思的基础上,探求全球的 对数据监控之规制的技术治理新政。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郭苏建
    2018(5):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中国政治研究如何发展的学术争论中,一部分学者强调政治研究的科学性、 普遍性,认为中国的崛起需要中国政治研究具有一种世界性、全球性和普遍性的视野;另一部分 学者强调中国的特殊性、民族特性、地方性知识和国情,倡导在中国的语境下建立本土化的中国 政治学或中国学派。如何评估学科发展的现状、问题、挑战、发展方向,是继续科学化还是本土化,坚持普遍性还是特殊性,或是两者的协调统一,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学科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创新
    乔恩·泰勒
    2018(5): 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政治学经常标榜其作为社会科学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但是作为一个以大学教育为基础的学科,政治学在差不多150 年间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拥有以西方为中心尤其是以美国 为中心的方法和经验主导着研究和教学的霸权。作为政治学领域及其子学科领域研究的基础, 几乎所有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主要源自占主导地位的北美和欧洲学者、资源和标准。这种现象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当代政治学起源于西方,欧美学者在政治学科上的主导地位既造成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边缘化,又对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全球传播和影响产生了消极意义。为了对政治学有更加多元的认识,应该把中国特色的研究融入到政治学这门学科中。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主义研究
    张双利
    2018(5): 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共产党宣言》写作于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矛盾性质凸显之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宣言》的核心内容。《宣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从历史性批判和原则性批判两个角度展开。历史性批判以资产阶级概念为核心,以资产阶级社会和前资产阶级社会之间的根本差异为核心线索,明确阐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起源、本质特征和内在危机。原则性批判以私有财产的概念为核心,以资产阶级社会在原则上的自相矛盾为核心线索,具体揭示了自由的原则何以在资本主义所有制这一现实机制的中介之下必然走向它的反面。正确把握《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双重批判可以帮助我们走出一些认识误区,促进我们深入理解《宣言》在对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方面的重要意义。
  • 学术争鸣
  • 学术争鸣
    阿列西·艾尔雅维茨
    2018(5): 68-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某个国家和地区在特定的时间内其艺术和人文学科之间会有发展并不一致的现象, 这似乎在说明真理的抽象性与具体性之间的矛盾。中国当代在世界上具有引领作用的艺术往往都是“出口产品”,与本国的观众无关,而且本国的学者也对此所知甚少。王建疆教授的“别现代”理论在批判思想欠发达现状的同时,呼吁中国的美学也要领先世界;但在我看来这一主张有 些夸张,也未必如此,因为中国美学缺少中国当代艺术那样的内因和影响力。中国美学的出路在于瓦解“同一”与“他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 学术争鸣
    王建疆
    2018(5): 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洲哲学家和美学家们对中国人文学科包括哲学和美学表现出既有光明前景的期许,又有难以实现的评估的矛盾看法。一方面认为,中国的人文学科会因为别现代主义的产生而形成“世界哲学四边形”,甚或形成人类哲学史上少有的“哲学时刻”;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内在的原因,中国的人文学科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像当代中国先锋艺术那样领先世界。面对这种矛盾的看法,别现代主义理论认为,在艺术与人文学科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完全可以共生共长、并驾齐驱。但这里的关键在于,中国的人文学科是否具有先锋艺术那样的别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因此,觉醒的中国人文学科为何不把艾尔雅维茨提出的“中国美学有必要像中国艺术那样领先世界吗”改造成为“中国美学何时才能像中国艺术那样领先世界呢”?
  • 学术争鸣
    刘晓雪丨张熠
    2018(5): 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多年来做实个人账户实践的失败以及“空账”规模的越来越大,实行名义账户制的声音日渐高涨。但是,应该理性分析并重新思考名义账户制的优缺点。名义账户制的回报率受经济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影响,未来未必能够超越现行制度;名义账户制的确使缴费和待遇之间关联性更强,但可能导致运行效率低下等更严重的后果;名义账户制并不天然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经济增速减缓时,名义账户制表现出巨大的调节滞后性,这将给养老保险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名义账户制改革不可贸然实施,要维持现行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需要多管齐下,在增收节支上下功夫。
  • 时事观察
  • 时事观察
    赵云, 蒋圣力
    2018(5): 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法律性质而言,外空资源属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尚无法肯定“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法律制度适用于外层空间。因此,该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权利归属规则便无法被适用于确定外空资源的权利归属。在国际社会无法对外空资源的法律性质取得共识的情况下,优先解决外空资源的权利归属问题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就外空资源的权利归属而言,首先,任何国家和私人实体均不得取得外空资源的所有权;其次,国家和私人实体应当得以享有对外空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并且,为平衡实际开发、利用外空资源的国家和私人实体的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在对外空资源的使用权和收益权进行确定时,应当适当地顾及对国家和私人实体的利益的惠及。中国应当推动构建外空资源开发、利用的国际法律机制,以维护本国和国际社会因开发、利用外空资源而应取得的利益。
  • 时事观察
    张磊
    2018(5): 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海是全球公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海底矿物资源的商业开发已经成为可能,并且被提上议事日程,同时生物多样性又在晚近成为深海环保的新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深海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至今在科学上仍然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深海矿物与生物可能在国际法上出现“分治”,所以,如果严格地适用国际环境法上的风险预防原则,那么将导致开发与保护的选择困境。于是,我们有必要走出开发与保护二元对立的定势,即弱化风险预防原则。一方面,应当追求尽可能降低风险,而不是完全排除风险;另一方面,应当追求矿物与生物管理制度的合作,而不是整合。为了实现上述两个目的,我们应当以人类共同利益原则作为落实风险预防原则的基础。这是因为该原则既可以凝聚共识,也能够辐射深海全域。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催生软法,可以实现开发与保护在风险预防原则下的统一。
  • 时事观察
    张英英, 赵定东
    2018(5): 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之分野由来已久。从逻辑根源之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角度逐一分析可以发现,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二者并无绝对之对立与分隔。由于人与人类社会现象之复杂性,不同范式与方法具有自身合理性的同时都存在着局限,因此存在融合的必要。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在理论与逻辑上、方法上、解释上、实践上皆存在融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研究应本着“学术截拳道”之精神,在研究问题导向下,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出发,走向不同方法乃至不同学科的综合与融通,才能较为全面深刻地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促进社会研究的发展。
  • 时事观察
    熊万胜
    2018(5): 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长期热议的社会科学本土化问题而言,当下真正应该被关注的不是问题、理论或者方法的“出处”,而是研究的“归处”。实际上,存在一种以知行合一为内核的本土知识传统,其有助于思考实践过程和知识过程的关系,即在知行合一的状态下,具有主体间性的知识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具体而言,首先完成实践的知识化,可以将具体的实践过程理解成是一个“我”对“个体”的把握过程,从而产生直接实在感。以此为逻辑原点,一个新的知识分类体系有助于完成知识的实践化。进而,在新的知识谱系中,实践性知识凸显出来。这也是中国传统写作的主要知识形式,通常以中国式议论文的结构进行写作。与实践性知识相对应的是解释性知识,它具有更高的主体间性,通常以论文的规范进行写作。在中国的政治与知识的关系中,存在一种便于决策者追求知行合一的政治体系。这个政治体系也是一个以决策者为核心的社会认知体系,在“体”与“系”的张力中,与决策者的实践过程距离不等的各种知识过程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当中国社会科学学者“中介者”的位置开始崩塌,归向何处正在成为一个要命的问题。
  • 文化视野
  • 文化视野
    彭永捷
    2018(5): 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政治哲学角度解释中国思想史中的天道观念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路径。天道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人道取法天道,“推天道以明人事”,是中国哲人主要的致思方式。在天道哲学发展史上,孔子赞帝尧“惟天惟大,惟尧则之”,《中庸》之“成己”、“成物”,孟子之“尽心”“、知天”,《易传》之“各正性命”和天人合德,《礼记》和《荀子》论礼之本,是先秦儒学天道政治哲学的主要思想节点。至宋代理学,儒家的仁学政治哲学与天道政治哲学进一步融合,而儒家天道政治哲学中所包含的社会科学性质,被张载以“为万世开太平”与“天人合一”所表述。儒家天道政治哲学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思想传统:将人间法安立于自然法,将人生安顿于因循天地万物自然之理,将治道奠立于儒家社会科学依据大尺度历史总结的常道。
  • 文化视野
    朱承
    2018(5): 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理想的社会应该由什么样的人组成”,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思想史上, 儒家政治哲学对于这一问题有着丰富的回答。以“君子”人格为例,“君子”不仅是个体的修养指 向,更是公共生活中对人的要求,具有公共性、导向性、规范性和评价性等政治哲学意义。研究 儒家政治哲学,有必要关注理想人格观念对于儒家式公共生活的意义。
  • 史海钩沉
  • 史海钩沉
    钱乘旦, 孟广林, 向荣, 陈晓律
    2018(5): 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 世纪以来,各种史学新思潮不断涌现、生机勃勃,传统史学研究范式发生重大转向,历史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纷繁复杂的局面。2017 年 11 月 18 日,由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和《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共同主办的“六卷本《英国通史》新书发布会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会议邀请了国内世界史专家就当代史学发展主要趋势进行交流。围绕史学新思潮的分析和应对,诸多名家发表了宝贵意见。 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指出史学必须以坚硬、真实的史料为底线,不宜靠主观臆断做文章;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分析政治史研究的新趋势,认为传统研究领域的政治史可以借鉴新思潮开辟学术路径;复旦大学向荣教授对比了英国和中国的史学研究,强调针对民族史和世界史的对立进行破局;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回顾梳理 20 世纪西方史学重要学派,指出材料和叙事是史学创新需要把握的尺度。这一讨论表明:如何认识当代史学新思潮,构建中国的历史学话语体系,值得所有史学研究者深思。本刊特刊发这组专题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