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 ›› 2019, Vol. 1 ›› Issue (9): 4-35.

• 圆桌会议 • 上一篇    下一篇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高等教育新使命(杜玉波、汪明义、眭依凡、张应强、李立国、周光礼、马陆亭、卢晓中、熊庆年)

杜玉波、汪明义、眭依凡、张应强、李立国、周光礼、马陆亭、卢晓中、熊庆年   

  • 出版日期:2019-09-24 发布日期:2019-09-24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and the New Miss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Du Yubo & Wang Mingyi & Sui Yifan & Zhang Yingqiang & Li Liguo & Zhou Guangli & Ma Luting & Lu Xiaozhong & Xiong Qingnian
  

  • Online:2019-09-24 Published:2019-09-24

摘要: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大变局中着眼人类未来而提出的中国方案。其蕴含的价值理念,为高等教育治理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对大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大学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大学如何在价值上引领时代潮流?大学如何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案?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应自觉肩负起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新使命。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探索与争鸣》编辑部联合四川师范大学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需要的大学治理使命”高峰论坛。
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杜玉波会长通过回顾总结“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指出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可以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我国大学要有这种使命与担当。汪明义教授认为,大学作为具有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又根植于本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组织,天然地具有推动人类社会沿着共同的目标前行的基础、条件和实力。眭依凡教授指出,大学的国际化不仅是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我国大学国际地位、扩大我国大学国际影响,以发挥我国大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知识引领和人才支撑作用的必要手段。张应强教授提出,高等教育应超越国际化而实现全球化,高等教育全球化对国际化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超越基于国家主义的发展思想,确立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思想;二是超越基于对立思维的竞争性发展模式,构建基于共同体意识的包容性发展模式。李立国教授主张改变“中心-边缘”的世界高等教育既有秩序,建设平等、互惠、合作的高等教育新秩序,中国应在高等教育新秩序构建中发挥关键性作用、扮演重要性角色。周光礼教授指出,科层模式和市场模式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中已经相继失灵,网络式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极具生命力。马陆亭研究员指出,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定位不同、办学多样,但又相互补充、价值相向,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去支撑社会的发展。卢晓中教授认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需要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一方面需要价值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需要实践路向的内外兼顾。熊庆年教授强调,大学回应“任正非之问”,归根到底还是要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就是基础。我们要站在担负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使命的高度,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行再审视。